[发明专利]一种无金属残留碳纳米管的连续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60819.2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7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徐向菊;黄少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王阿宝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残留 纳米 连续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碳纳米管,特别是指一种无金属残留碳纳米管的连续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优良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研究。碳纳米管的制备是其性能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合成碳纳米管,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技术,如电弧法、激光蒸发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最广泛使用的制备方法。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过程中,催化剂是必不可少的。Fe、Co、Ni及其合金等金属催化剂能有效催化生长碳纳米管,目前被广泛用于制备碳纳米管[参见Danafara F. et al. Chem. Eng. J. 2009, 155: 37-48; Zarabadi-Poor P. et al. Cata. Today 2010, 150: 100-106]。在金属催化剂催化生长碳纳米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金属颗粒被包覆于碳纳米管中。即便使用强酸和强碱纯化,也无法去除被碳层包覆的金属催化剂[参见Pumera M. Langmuir 2007, 23: 6453-6458]。
这些残留在碳纳米管内部的金属颗粒,对碳纳米管的化学性能、电、磁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了碳纳米管本征性能的研究和应用。例如残留在碳纳米管中的金属催化剂会影响碳纳米管的稳定性,增加碳纳米管的化学反应性,同时也使碳纳米管具有一定的毒性[参见Brukh R. et al. Chem. Phys. Lett. 2008, 459: 149-152; Nel A. et al. Science 2006, 311: 622-627; Smart S. K. et al. Carbon 2006, 44: 1034-1047]。
2007年,Takagi等首先采用半导体SiC、Ge和Si作为催化剂成功制备了碳纳米管[参见Takagi D. et al. Nano Lett., 2007, 7(8), 2272-2275]。随后,该研究组开发了不同的非金属催化剂如金刚石和Al2O3等来制备碳纳米管[参见Liu H. et al. Appl. Phys. Express, 2008, 1: 014001/1-3; Takagi D. et al. J. Am. Chem. Soc., 2009, 131: 6922-6923; Liu H. et al. J. Nanosci. Nanotechnol., 2010, 10: 4068-4073; Liu H. et al. Carbon, 2010, 48: 114-122]。2009年以来,SiO2、ZrO2、以及石墨也被发现可催化生长碳纳米管[参见Huang S. et al. J. Am. Chem. Soc., 2009, 131(6): 2094-2095; Liu B. et al. J. Am. Chem. Soc., 2009, 131(6): 2082-2083; Steiner III S. A. et al. J. Am. Chem. Soc., 2009, 131: 12144-12154; Lin J. H. et al. Chem. Mater., 2011, 23: 1637-1639]。其中,由于与现有的硅技术具备良好的兼容性,采用SiO2作为催化剂制备碳纳米管格外受到关注[参见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020262A]。采用非金属催化剂制备的碳纳米管中没有金属残留,对碳纳米管的本征性能表征和应用研究意义重大。
尽管现有的技术能制备无金属残留的碳纳米管,但是这些制备方法复杂,产率低,不能进行宏量制备,严重限制了基于无金属残留碳纳米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可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的一种无金属残留碳纳米管的连续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以倍半硅氧烷为催化剂前驱体,并将其溶于有机溶剂,制备包含倍半硅氧烷的溶液,所述的倍半硅氧烷为含有RSiO1.5结构的物质,其分子中O :Si =1.5:1,R为取代基;
(2)将溶液中倍半硅氧烷在700-950℃温度条件下分解为纳米级SiO2,以纳米级SiO2为催化剂,有机溶剂为碳源制备碳纳米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608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浓度的尾矿废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超纯白磷常压转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