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制烃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7963.0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4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开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开建 |
主分类号: | C10J3/02 | 分类号: | C10J3/02;C10J3/46;C10J3/54;C10J3/72;C10J3/00;C10K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6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制烃 工艺 | ||
1.煤制烃工艺,由原料煤气化、煤气洗涤、煤气余热回收、煤气CO变换、酸性气体脱除甲烷及油类烃合成、甲烷及油类烃分离等工艺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将蒸汽氧气等混合气化剂和氢气气化剂,分别轮流周期性的从炉底送入加压气化炉进行煤气化;出炉煤气中的水蒸汽循环利用;煤气中的CO进行深度变换;在煤气洗涤、冷却净化工艺中得到油类烃;在分离得到SNG产品的同时得到气化用氢气或外供氢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制烃工艺,其特征在于,蒸汽氧气等混合气化剂入炉时间长度T1,与氢气气化剂入炉时间长度T3之比为0.05~20;蒸汽氧气等混合气化剂入炉时间T1结束,过渡到氢气气化剂入炉时间T3开始之前,设有无氧蒸汽或无氧CO2入炉时间T2;氢气气化剂入炉时间T3结束,过渡到蒸汽氧气等混合气化剂入炉时间T1之前,设有无氧蒸汽或无氧CO2入炉时间T4;一个完整的气化时间过程T:T=T1+T2+T3+T4;T的周期根据气化炉体积、压力、煤的气化活性等因素为30秒~300秒、或300秒~1000秒、或1000秒~3000秒、或T=T3=∞秒;氢气气化剂中的氢体积含量35~50%、或50~75%、或75~90%、或90~100%;根据煤的活性等参数,煤的气化工艺压力为:1~5MPa、或5~10MPa、或10~15MPa、或15~30MPa、;煤气化温度,根据煤的灰熔点温度等参数,控制在300~1200℃、或300~150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制烃工艺,其特征在于,氢气气化剂由本案中的甲烷产品分离工艺装置全部提供、或本案以外的工艺装置部份及全部提供;煤气中CO变换率大于85%的深度变换;出炉煤气中的水蒸汽循环利用,采用专利号201120110271.4煤气余热回收装置和,申请号201110094388.2煤气余热回收利用工艺部份或全提供;本案煤气中的H2S、CO2酸性气体脱除采用变压吸附脱除工艺、或低温甲醇洗等溶液脱除工艺、或膜分离脱除工艺;本案甲烷氢气分离工艺采用变压吸附、或深冷、或膜分离、或其组合工艺,在分离得到气化氢气的同时制得SNG产品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制烃工艺,其特征在于,蒸汽氧气气化剂生产的煤气与氢气气化剂生产的煤气,通过(K1~K4)或(T1~T4)阀门,经G10或G9总管进入分别净化系统;采用本案的脱硫煤气、或SNG产品气,为本案供电的燃机发电机组提供燃料气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制烃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本案工艺装置及生成的脱硫煤气、或SNG产品气,与燃气轮机-蒸汽发电装置,组成IGCC联合循环发电工艺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制烃工艺,其特征在于,蒸汽和氧气组成的混合气化剂与氢气气化剂,通过程序控制蒸汽阀(Z1~4)、氧气阀(Y1~4)、氢气阀(Q1~4)的开关时序,使氢气、氧气分别进入煤气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制烃工艺,其特征在于,提高气化压力,或增加氢气气化时间T3,可以提高煤气中CH4和油类烃的产量比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制烃工艺,其特征在于,气化炉为固定床、或移动床、或流化床、或流化床与移动床、或固定床的组合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开建,未经李开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796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