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TD-LTE系统路测的分层测试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3201.3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8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刘富强;周妍;苏琳;唐沛文;周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4/08 | 分类号: | H04W24/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td lte 系统 分层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TD-LTE系统路测的分层测试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用户的增加,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无线通信环境的不断变化,移动用户分布的不断变化,移动终端和资费的大幅降低、以及移动用户对移动网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各家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移动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已经成为各家电信运营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当务之急。一个良好的通信网络是满足用户优质通信的基础,更是电信运营商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好坏通常需要通过大量的路测工作来判断。
目前,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在国内已经商用并迅速普及,而在4G(4th Genera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方面,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标准的商用也已经提上了日程,因此为TD-LTE网络的部署寻找一种高效的规划和优化方法是逐渐受到大量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网络优化技术通过路测(Drive Test)采集电平、质量等网络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从而发现网络问题并针对问题区域做网络优化,对网络优化人员有非常高的经验要求。
但现有的路测结果大多为底层网络参数,这样的路测结果并不能给出终端用户对无线网络的实际感受。导致路测时良好网络有时也不能给予用户良好感知体验。且现有路测多采用人工参与路测工作占较大比重,耗费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省时、省力且具有较高准确性的用于TD-LTE系统路测的分层测试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TD-LTE系统路测的分层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析控制设备发送控制命令至测试终端;
2)测试终端接收控制命令,启动测试任务,对TD-LTE系统通讯业务的网络质量进行测试;
3)测试终端根据测得的网络质量信息计算用户感知分数,并生成初始测试报告;
4)测试终端发送初始测试报告至分析控制设备;
5)分析控制设备将初始测试报告中的用户感知分数与预设的阈值分数进行比较,得到用户感知分数低于阈值分数的初始测试报告;
6)根据用户感知分数与关键质量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搜索导致户感知分数降低的关键质量指标,并将搜索到的关键质量指标添加初始测试报告,得到中间测试报告;
7)根据关键质量指标与关键性能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搜索步骤6)中得到的关键质量指标所对应的关键性能指标,并将搜索到的关键性能指标添加进中间测试报告,得到最终测试报告。
所述的初始测试报告的内容包括测试时间、路测点GPS信息、业务标号、路测点小区号和用户感知分数。
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方法的分层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分析控制设备和多个测试终端,其特征在于,该测试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控制设备的控制命令;
业务测试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控制命令启动TD-LTE系统通讯业务的测试任务,进行网络质量测试;
评估单元,用于根据网络质量信息计算用户感知分数,并生成初始测试报告;
上报单元,用于将评估单元生成的初始测试报告发送至控制设备进行分析。
所述的测试终端的数量与服务区域的人口密度、TD-LTE系统使用量成正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从TD-LTE系统网络质量的用户感知角度出发,从上至下筛选出关键性能指标,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有效地平衡了用户感知与实际网络参数之间的关系,使得路测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对TD-LTE系统进行路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应用本发明时测量终端的布置步骤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装置中测试终端向分析控制设备上报测试报告的通信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实地对TD-LTE系统进行路测时,其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32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