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极致简拼输入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50959.1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6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非;王又又;王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致 输入法 | ||
以技术领域:计算机中文输入
背景技术:目前的拼音输入法主要有两类,即全拼和双拼。全拼是完全按照汉语的拼音全码输入,双拼是将全拼中的多字母组成的声母和韵母都分别用一个字母来代替,从而使任何汉字只需两码就能输入。因此,双拼的输入速度要快于全拼。但双拼的学习难度要大于全拼,因此普及程度远不及全拼。全拼之所以最受欢迎,除了它最容易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引入了简拼技术,使某些常用字词能不必输入全码就能输入,这明显地提高了全拼的输入速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纵观现有的各种全拼输入法版本,对简拼技术的使用都还是比较保守的,没有广泛的应运于大量的常用字词中,简拼的输入方法只起着“从属”、“依附”和次要的作用,并没有成为最主要的输入方法,还有相当多的常用字词需要输入拼音全码甚至多次翻页查找才能输入,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全拼输入法输入速度的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瓶颈”问题,我们发明了极致简拼输入法,使简拼输入方法在全拼输入法基础上“反客为主”,从次要地位上升到了主要地位,极大地加快了全拼输入法的输入速度。
发明内容:
一、遵循“率频决定码长原则”,对所有汉字进行更加科学的编码。所谓“率频决定码长原则”是指使用频率越高的字编码越短,使用频率越低的字编码越长(汉字的使用频率以2008年12月29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为参考标准)。也就是说,任何汉字的实际码长并不取决于它的拼音长度,而是取决于它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即码长与频率呈反变关系。“率频决定码长原则”并不等同于“高频先见”原则,“高频先见”原则只能让高频字“先见”,但不能使低频字的码长延长,挤在一起就会“打架”,增加重码率,最后只有通过翻页的方法来解决矛盾。而频率决定码长原则不仅能使高频先见,还能使低频字的码长加长,且输入速度不受明显影响,有时反而会加快其输入速度。是如何做到的这一点的昵?是通过本输入法独创的“双笔动态调节码技术”实现的。即某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字本来拼音码的码长很短,但是为了给高频字腾出简码的位置,就在其拼音码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或多个双笔调节码,使它们的显示上屏速度延后,但与此同时,双笔调节码又能十分明显地减少重码,使这些延后显示的字不需要翻页甚至不需要按数字键就能输入,这又相对提高了它们的输入速度。双笔调节码的特点是取某字的头双笔(前两笔)作为编码信息并按相应的字母键输入,并且按键次数不是固定,根据需要可多可少,因此叫动态调节码。双笔画是如何与字母键建立起对应关系的呢?其实也不难掌握。根据国家颁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将所有的汉字笔画简单地归纳为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5种。其中提笔归于横,捺笔归于点,除了向左的竖钩亅归于竖外,其他任何带转折的笔画都归于折。按照简单的数学组合原理,这5种单笔画最多能组合成25种双笔画,
见表1。
(表1)
由于键盘上有26个英文字母键,这就为用一个字母键来代表一种双笔画成为可能,见表2。
(表2)
由表2可见,本输入法把键盘有规律的分为5个区,每个区又有5个字母键位。从内向外,或者说从中到边,依次有规律地称为 横位 竖位 撇位 点位 折位。双笔画的第一笔决定了它在键盘上的哪个区,第二笔决定了它在该区的哪个位。这样,25种双笔画和25个字母键的对应关系就十分有规律地确定了,根本用不着死记硬背。例如,“白”字的头双笔为丿丨,那么就归属于撇区的竖位,调节码按R键;“马”字的头双笔为乛乛,那么就归于折区的折位,调节码按X键;“少”字的头双笔为竖撇,那么就归属于竖区的撇位,调节码按K键。其它的双笔画归属于哪个键以此类推,不说自明。唯一需要说明的是,单笔画作调节码时需将其重复一遍变为“假双笔”(一横看成两横、一竖看成两竖、一撇看成两撇、一点看成两点、一折看成二折)后再取码输入。例如,一的调节码按G键,乙的调节码按X键。掌握好双笔画和字母键的对应关系是快速学好本输入法的关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09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控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