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底吸泥舱及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50942.6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5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武;艾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武;艾凯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E02F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底 吸泥舱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泥舱,具体是指一种用机械方法吸取水底淤泥的水底吸泥舱。
背景技术
湖泊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湖泊水面开阔,水体流动性差,泥沙容易沉淀在水底形成淤泥,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环境质量,采用化学方法处理淤泥,会造成新的污染,目前常用的疏浚机械直接从水底吸泥或挖泥,会影响水环境或者受到水深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不降低水位的条件下清除水底淤泥,提出一种用机械方法吸取水底淤泥的水底吸泥舱,该吸泥舱沉入水底罩住水底淤泥,使舱室内的淤泥与水体隔离,然后用吸泥管将舱室内的淤泥吸出水面,逐步清除水底淤泥,减少水底淤泥的总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水底吸泥舱由舱室、防护圈、吸泥管、吸泥口、通气管、通气孔、闸阀和万向接头构成,舱室底边安装防护圈、吸泥管穿过舱壁连接舱室内的吸泥口,通气管连通舱室上部至少一个通气孔,吸泥舱下沉时通气孔经气管排出舱室内的空气,舱室沉至水底罩住水底淤泥,防护圈渐渐插进淤泥,使吸泥舱底边与淤泥表层密封,舱室与水体形成水底隔离区,吸泥管穿过舱壁通过吸泥口将吸泥舱罩住的淤泥吸出水面,同时也不影响舱室周围淤泥的稳定,然后通气管控制舱室罩住另一块水底淤泥,逐步清除水底淤泥。
吸泥舱舱室至少有一种是伞型。因为伞型舱室呈上小下大的形状,使吸泥舱底边能在较大范围内罩住水底淤泥,伞型的空间也更方便吸泥口吸泥。
吸泥舱底边的防护圈至少有一种是锯齿型,防护圈保护吸泥舱底边使其更加坚固,锯齿型的防护圈使底边也更容易插进淤泥之中,施工中还可以根据水下的地形和淤泥的性状换用不同的防护圈,使吸泥舱底边更好地与淤泥表层形成密封状态,将舱室与水体隔离,适应吸各种性状的水底淤泥。
通气管上部安装闸阀,下部经过万向接头连通通气孔,根据水位的深浅,通气管由一节或多节组成,当吸泥管下沉或上升时,高出水面的通气管控制吸泥舱在水下的深度和移动的位置,通气管与通气孔连通经上部的闸阀与大气相通,保持舱室内排除空气或调节压力,通气管下部与舱室通过万向接头的连接形成活动关节,使舱室在水下根据地形自由调节姿势,保持同淤泥表层的密封,适应各种形状的水底淤泥。
吸泥舱在水下作业时,由视频系统监视控制,特别是水下地形复杂或在较深水体作业时,由于水下视频系统监视控制,使吸泥效率更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水底吸泥舱不受水体面积、水深及水下地形的限制,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不用降低水位,不造成新的污染,用机械的方法将水底淤泥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吸出水面,逐步清除水底淤泥,减少水底淤泥的总量,改善水质,修复水体生态环境。
二、吸泥舱罩住水底淤泥,使舱室与水体在水底隔离,吸泥管将舱室内含水相对低的淤泥吸出水面,比直接从水底吸泥或挖泥的方法,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吸泥效率高,淤泥容易处置。
三、水底吸泥舱结构合理,操作简单,适应吸取各种性状的水底淤泥。
附图说明
附图是水下吸泥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1——舱室 2——防护圈
3——吸泥管 4——吸泥口
5——通气管 6——通气孔
7——闸阀 8——万向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水底吸泥舱作业前,先测量水深及水底淤泥的性状,根据水深安装合适长度的通气管(5),根据水底的地形和淤泥的性状安装适合的防护圈(2)及吸泥管(3),然后开启通气管(5)上部的闸阀(7)将吸泥舱沉入水中,舱室(1)中的空气经通气孔(6)通气管(5)排出水面、吸泥舱水下部分接触到水底泥淤泥表层后,因吸泥舱的自重和向下的压力,经万向接头(8)的活动关节,根据水下地形,自由调节舱室(1)与通气管(5)的角度,使舱室(1)底边同淤泥表层形式密封状态,舱室(1)底边的防护圈(2),渐渐的插入淤泥中,使舱室(1)罩住的淤泥与水体隔离,根据吸泥的需要开启或关闭闸阀(7)调节舱室(1)内的压力,舱室(1)内的淤泥经吸泥管(3)和吸泥口(4)吸出水面,舱室(1)内的淤泥吸完后再移动吸泥舱,罩住另一块淤泥,重复上述的吸泥过程,上述作业过程,均由水下视频系统监控,克服了工作盲区,使吸泥效率更高,逐步清除水底淤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武;艾凯,未经张武;艾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09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化玻璃板冷却风栅
- 下一篇: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