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速度计低频性能校准平台在审
| 申请号: | 201110450888.5 | 申请日: | 2011-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9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黄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P21/00 | 分类号: | G01P2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何传锋;程跃华 |
| 地址: | 5106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速度计 低频 性能 校准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速度计的校准,尤其涉及一种加速度计低频性能校准平台。
背景技术
在加速度计的研制、生产和使用中,都需要对加速度计的动态性能进行校准。而加速度计在航天技术、人造卫星的姿态控制、水声探测以及地震预报等领域的应用中,需要对超低频信号进行检测,检测频率已经达到0.001Hz,甚至更低。因此,对应用于上述领域的加速度计的低频性能进行校准成为必需。
目前对加速度计低频性能的直接校准通常采用振动台校准方法,利用振动台产生正弦运动的激励方式进行标定。首先由信号源产生标准正弦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输出到振动台的动圈,使振动台的台面产生垂直或者水平方向的正弦振动,振动直接作用在加速度计上,通过输入输出信号的对比,确定加速度计的动态响应特性。
现有的线加速度模拟转台对加速度计的静态性能校准已有较为全面的校准能力;在加速度计动态精度测试校准方面,目前主要通过振动台来实现动态校准,但是振动台输出的幅值有限,不能满足大g值下线加速度计动态校准的需要。在航天技术、人造卫星的姿态控制、水声探测、地震预报等方面对加速度计的超低频信号进行测试,检测频率已经达到0.001Hz,甚至更低。可见,无论是超低频、还是大动态、宽频带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ISO的TC108委员会推荐的绝对法低频振动标准装置,低频校准频率为0.5Hz,但对于电磁振动台来说,能工作于0.5~0.01Hz范围内的还很罕见。对于应用在地震监控中的加速度计的标定,由于标定信号必须覆盖地震仪的整个频带,因而即使低频端只延伸到几百秒时,标定信号也必须持续几千秒才能保证标定数据的处理精度,例如地震计JCZ-1,其加速度输出范围为360s~DC,因而要求校准平台所能提供的加速度的动态周期范围为直流至几千秒,也就是频率范围需达到0.00028Hz~DC的范围。
但是,加速度与振动频率的平方、振动的幅值成正比,当振动频率较低时,施加在加速度计上的加速度将很小。为了改善信噪比,在超低频条件下,往往需要输出大位移,以提高信噪比。当振动台输出大位移时,标准振动台所产生的运动,实际上不可能是理想的正弦振动。这是由于弹性元件的非线性、磁路中磁感应强度的不均匀性,将导致振动台输出波形发生严重的波形失真,波形失真会带来如下问题:当振动过程中的波形具有波形畸变和毛刺时,会影响激光干涉仪的条纹计数,产生振幅测量的误差;当失真度大时,电压测量的原理性误差增大;失真意味着多频的存在,不符合单频谐波校准原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速度计低频性能校准平台,解决振动台输出波形谐波失真度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速度计低频性能校准平台,它包括机械台体,该机械台体主要由稳速台、随动台组成,稳速台的工作台面与地面平行,稳速台回转轴垂直于地面,随动台安装在稳速台的台面上,加速度计安装在随动台的台面上,加速度计的输入轴平行于水平面。
进一步地,随动台为二个或者以上,对称安装在稳速台的圆形台面上。
优选地,加速度计的检测质量质心与随动台旋转中心的距离为R2,稳速台旋转中心与随动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为R1,稳速台和随动台的角速率分别为ω1和ω2,在随动台台面的加速度计检测质量质心处的动态加速度为:
a=ω12R1cos(ω2t+Φ0)+(ω1±ω2)2R2
式中Φ0为初始相位,单位为rad。
进一步地,通过改变随动台的角速率ω2,可以改变施加在加速度计检测质量质心处的动态加速度的频率,所述随动台的最低角速率ω2为0.002°/s,动态加速度的频率范围可覆盖5.6×10-6~10Hz。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线加速度模拟转台,由转台的稳速台的角速率和工作半径确定施加在加速度计上的加速度幅值,转台的随动台确定加速度的频率,通过控制随动台的低速率转动,实现对加速度计的超低频性能的校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任何在本发明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未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08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功率密度芯片的金属热接合
- 下一篇:片材处理装置和成像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