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前纵梁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50186.7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4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雷明星;黄洁;吴晓奇;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4 | 分类号: | B62D21/04;B62D21/15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樊戎 |
地址: | 430057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前纵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般车身结构中,前纵梁除了作为汽车车身主要承载零件外,也是传递吸收碰撞冲击力的关键配件。为了有效地传递碰撞时的冲击力,通常将前纵梁的前段连接保险杠,后段连接前挡板,让冲击力被分散吸收。同时,为了保证强度,前纵梁大多为封闭空腔结构,生产时通常将封闭腔分为两部分钣金(前纵梁内板和前纵梁外板),装配时将该两部分焊接在一起。但这种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一般汽车前纵梁的中部要避让转向机横拉杆,所以前纵梁的中部通常会设计一个弯曲结构;而且,对于微型车而言,由于其转向杆和前挡板的间距更小,所以其前纵梁的弯曲曲率更大。而在实际生产时,该弯曲结构容易导致在冲压制造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起皱。因此,采用的材料受到限制——在满足成型前提下无法采用强度更高的钢板。这样,为保证前纵梁的强度,一般需要增加加强板,重量也就相应增加了。
2、由于前纵梁的弯曲结构部位一般采用多层钣金搭接,所以该弯曲部位的料厚很厚,为保证焊接质量,常需要在该部位开设一些焊接过孔或者焊机坡口,这样会导致该弯曲部位的强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且强度高的汽车前纵梁。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前纵梁,包括带弯曲结构的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至少由两段拼装而成,拼装面设置在前纵梁本体的弯曲结构部位。通过将前纵梁本体设计成多段拼接式结构,解决了前纵梁本体在成型过程中容易皱的问题,从而可以采用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材料生产前纵梁本体。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纵梁本体包括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和连接件,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当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更多段。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的连接处设有与车身前围横梁相连的前纵梁斜支撑梁,该前纵梁斜支撑梁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前纵梁本体连接固定。这样,车辆碰撞时,前纵梁斜支撑梁能将前部碰撞的能量传递至底部骨架,起到了缓冲作用。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三通连接件和U形连接板,U形连接板上设有凸焊螺母,所述前纵梁本体和前纵梁斜支撑梁分别通过螺栓夹装在三通连接件和U形连接板之间。由于所述三通连接件上不能焊接凸焊螺母,所以在三通连接件内加设U形连接板,在U形连接板上焊接凸焊螺母,这样,所述前纵梁本体和前纵梁斜支撑梁就可分别通过螺栓夹装在三通连接件和U形连接板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纵梁前段设有压溃筋,这样,车辆碰撞时,可通过该压溃筋变形吸能,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和前纵梁斜支撑梁中至少有一个为铝合金成型件,这样,减轻了本前纵梁的重量,从而减轻了整车的重量。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纵梁后段内设有加强筋,提高了前纵梁后段的强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纵梁斜支撑梁内设有加强筋,提高了前纵梁斜支撑梁的强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件为铝合金铸造件。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内设有加强筋,提高了连接件的强度。
本发明一方面,通过将前纵梁本体设计成多段拼接式结构,解决了前纵梁本体在成型过程中容易皱的问题,从而可以采用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材料生产前纵梁本体;另一方面,在所述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的连接处加设前纵梁斜支撑梁,这样,车辆碰撞时,前纵梁斜支撑梁能将前部碰撞的能量传递至底部骨架,起到了缓冲作用;再一方面,在所述前纵梁前段加设压溃筋,这样,车辆碰撞时,可通过该压溃筋变形吸能,减少对乘员的伤害;又一方面,用铝合金材料成型所述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和前纵梁斜支撑梁,减轻了本前纵梁的重量,从而减轻了整车的重量;最后,在前纵梁后段、前纵梁斜支撑梁和连接件内分别加设加强筋,提高了本前纵梁的强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在于:结构简单,重量轻,强度高,安全性能好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去掉连接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C-C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前纵梁前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前纵梁后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01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冷暖电动空调系统
- 下一篇:一种拉床在线监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