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合成气冷却、洗涤工艺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9513.7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9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丰;刘文焱;夏明贵;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K1/04 | 分类号: | C10K1/04;C10K1/06;C10K1/08;C10K1/02;C10K1/00;F24H1/20;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周艳红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合成气 冷却 洗涤 工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领域中生物质能的利用,具体地指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洗涤工艺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生物质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普遍关注,并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生物质制气、制油是新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同煤制气一样,生物质制气也须经历冷却、洗涤的净化过程。现阶段,有关生物质气化方法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关于生物质合成气冷却、洗涤方面的研究较少,多沿用传统煤制气冷却、洗涤的老办法。
煤制气冷却不外乎炉内、炉外或内外组合的方式。
炉内水冷时,气化炉结构复杂,炉体尺寸大,壁面易挂渣,水侧易结垢,存在爆管或穿孔漏水的隐患;炉内气冷时,用气量大,且混合气的体积增大较多,进而增大了后续设备的尺寸,主流程及循环煤制气流程电耗高。
炉外完全水激冷的方式,能够直接将合成气的温度降至200~300℃,但完全水激冷方式仅适于特定的化工合成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采用辐射式余热锅炉来冷却高温合成气,要求该余热锅炉有较大的凝渣受热面,并需配备特别的清灰装置,会增加设备投资。
煤制气除尘、除焦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沉降、过滤、旋风除尘、电除尘、水洗或文丘里除尘等。不同的方式,除尘效果和阻力消耗差别也较大。
同样地,不同的原料及气化工艺,合成气的特性也不尽相同,要达到先进的净化指标和经济指标,应采用有针对性的工艺方法和系统配置。而传统煤制气的处理方法,其系统复杂、流程长、能耗高、效率低、稳定性和经济性差,对于生物质合成气的净化处理,并不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洗涤工艺及系统,其工艺流畅、系统简捷,而能耗低、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洗涤工艺,是针对温度为1000~1100℃、粉尘含量小于20g/Nm3、焦油含量小于3g/Nm3的生物质合成气的处理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合成气送入激冷塔激冷凝渣;
2)将激冷凝渣后的合成气送入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回收利用,并使合成气中的重质焦油凝结;
3)经余热锅炉后的合成气送入洗涤冷却塔进行除尘、降温;
4)经洗涤冷却塔除尘、降温后的合成气送入电除尘器进行深度除尘、除焦油。
上述技术方案的所述步骤1)中,经激冷塔激冷后的合成气温度为780~820℃。
上述技术方案的所述步骤1)中,合成气通过水冷烟道装置进行初步冷却后送入激冷塔。
上述技术方案的所述步骤2)中,余热回收利用分为高温段和低温段两段进行;高温段采用水管式余热锅炉,出口合成气温度控制在400~450℃;低温段采用热管式余热锅炉,出口合成气温度控制在200℃以下。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段的余热蒸汽压力为1.6MPa以上;所述低温段的余热蒸汽压力为0.5~1.6MPa。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激冷塔采用水冷式激冷塔,合成气通过水冷烟道装置进行初步冷却后送入水冷式激冷塔;所述水冷烟道装置和水冷式激冷塔回收的余热送入热管式余热锅炉,进行汽水分离后,水循环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所述步骤3)中,洗涤冷却塔将合成气降温至40~45℃。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质合成气冷却、洗涤系统,包括与高温热解生物质气化炉相连的激冷塔,激冷塔依次通过合成气管道连接余热锅炉、洗涤冷却塔和电除尘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温热解生物质气化炉与激冷塔通过水冷烟道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冷烟道装置包括水冷烟道及其受热管;水冷烟道由进口水冷烟道、上弯头水冷烟道、直水冷烟道、下弯头水冷烟道和出口水冷烟道顺次密封连接构成;受热管周向排列,相邻的受热管之间通过钢板条无缝连接构成环形水冷壁,环形水冷壁内腔构成上述的各段烟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进口水冷烟道由进口环形集箱、进口环形水冷壁构成,其中进口环形水冷壁与所述上弯头水冷烟道连通;进口环形集箱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管,用于导入冷却介质,进口环形集箱还设有多个接管,接管与所述受热管连通;所述出口水冷烟道与进口水冷烟道结构相同;所述水冷烟道的内侧管壁上设有60~80mm厚的耐火层。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激冷塔为水冷式激冷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95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