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元聚合凝胶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46688.2 | 申请日: | 2011-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3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基;尹玉川;王丙坤;孙忠杰;李晓辉;石峰;吴迪;祝洪爽;邓生辉;马玉花;姚普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F251/02 | 分类号: | C08F251/02;C08F220/56;C08F220/34;C08F220/58;C08J3/075;C09K8/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元 聚合 凝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元聚合凝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多组分接枝共聚以及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油气井在进行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过程中,为保证施工安全,通常采用泥浆或压井液以及相配套的压井装置压井。而这种常规压井必然对储层造成伤害,有些井作业完以后很久没有产量,甚至完全成为废井,并且施工费用昂贵,施工周期长、作业复杂等特点。
为改变这种状况,可采用带压作业来替代压井液压井,即通过井口设备控制井筒压力,既能确保井口作业安全,又能避免压井液给储层带来的伤害。但是,带压作业存在作业费用高、周期长等问题,并且目前采用的带压作业还不能满足某些特殊井的作业要求。
我国油田用凝胶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凝胶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其中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聚丙烯酰胺类凝胶存在胶体强度小,与管壁粘附性差的缺点,更重要的是金属离子对聚丙烯酰胺有严重的降解破坏作用,因而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1135237B,提供了一种井下冻胶阀的技术及工艺,是由瓜胶、片碱、甲醛、硼砂以及双氧水组成的凝胶,其工艺简单,施工周期短,但是存在与管壁粘附较差,承压能力较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元聚合凝胶的制备方法,其制备的多元聚合凝胶基液粘度低,胶体强度大,与管壁粘附强,承压能力高,用来封隔井筒,确保油气井作业时的安全,并有效保护储层免受伤害。
本发明所述的多元聚合凝胶的制备方法是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丙烯酰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为原料,在水介质中,40℃环境中通入氮气,经引发剂引发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形成接枝共聚物。将该接枝共聚物溶解于水,配制为1.5-2%的基液,加入交联剂和破胶体系,形成可控破胶的多元聚合凝胶。
在接枝共聚反应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质量份数配比为:1-5%羧甲基纤维素、10-20%丙烯酰胺、3-8%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0.5-6%丙烯酸、10-20%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余量为水。
在接枝共聚反应中持续通入氮气,直至反应结束。
所加的引发剂是过硫酸钾与亚硫酸钠。
在成胶过程中,所加的交联剂为硫酸铬钾,破胶剂为过硫酸铵或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复配体系。
所加的硫酸铬钾,所用质量为接枝共聚物的0.01-0.03%。
所加的过硫酸铵质量为接枝共聚物的0.02-0.5%,其与亚硫酸氢钠的质量比为2∶1。
在水为介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酸为原料,40℃环境中通入氮气,经引发剂引发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形成接枝共聚物。该接枝共聚物溶解后,加入交联剂和破胶体系后,能够形成可控破胶的多元聚合凝胶。
上述接枝共聚反应的反应式如下:
链引发:
S2O82-→2SO4-·;SO4-·+Cellulose-OH→Cellulose-O·+HSO4-
Cellulose-O·+M→Cellulose-OM·
链增长:Cellulose-OM·+(n-1)M→Cellulose-OMn·
链终止:Cellulose-OMn·+Cellulose-OMm·→Cellulose-OMn+m
Cellulose-OMn·+SO4-·→Cellulose-OMn+HSO4-
上述多元聚合凝胶的成胶结构如下图:
本发明方法合成凝胶的性能:
基液粘度(20℃):50mPa.s-150mPa.s
胶塞粘度:2×104mPa.s-36×104mPa.s
弹性模量:20mPa.s-5200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66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