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井眼多探针油气流量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6679.3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3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庄海军;袁智惠;刘兴斌;马水龙;周家强;刘会东;贲亮;吴恩明;刘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方博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井眼多 探针 油气 流量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井眼多探针油气流量测量装置,属于油田测井领域,用于油井油气流量测量。
背景技术
油井产液油气流量测量工作是油井产出剖面测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目前,由于国内油井产能较低,油井多以抽油机举升为主要生产方式,油井产出剖面测量以过环空集流点测为主要测井方式。过环空集流点测的测井方式尽管提高了流体流速,改善了测量条件,但其更适用于油水两相条件,当有气相存在的时候,集流方式使流态变得复杂,多数测量方法受到制约,同时集流器的不稳定性使测井成功率也大为降低。全井眼测量方式时,油相和气相均能保持良好泡体,流体流态单一,便于分相识别。探针法识别油气分相泡体技术已在油井产出剖面测井中有了一定实验性应用,表明该方法对油气泡体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但由于受到仪器结构及测量信号处理方法的限制,即每个探针走一根线,将探针上的信号传至仪器电路筒中,这种方法探针的数量通常被限制在十二个以下。较少数量的探针限制了其在井眼截面的分布能力。多相流体的流动特性使得较少数量的探针所测到流体油气不能代表流体的整体特性,导致测量误差大,致使探针法识别油气分相泡体技术一直未能得到生产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全井眼多探针油气流量测量装置采用新的探针激励方式及测量信号处理技术,使阵列多探针上的信号由两条线传至电路筒中,探针个数可随意增减,使阵列多探针在截面上均匀分布,根据统计原理,阵列多探针所测到流体油气可以代表流体的整体特性,提高测量精度,因而能够较好地实现油井产出剖面中的油气流量测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全井眼多探针油气流量测量装置,包括上滑环、中心管、扶正片、上支撑臂、下支撑臂、若干个探针、连体滑套、下滑环、动力杆和驱动装置,扶正片的第一端固定在上滑环上,扶正片的第二端固定在下滑环上,中心管的第一端与上滑环的一端固定连接,中心管的第二端与下滑环的一端固定连接,上支撑臂的第一端固定在上滑环上,下支撑臂的第一端固定在连体滑套上,上支撑臂的第二端与下支撑臂的第二端活动连接,若干个探针分别设置在下支撑臂上,连体滑套固定在下滑环上,动力杆的第一端固定在下滑环上,动力杆的第二端与驱动装置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全井眼多探针油气流量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测量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激励探针提供激励电源的恒压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探针激励方式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法器输出端获得的调制信号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波、滤波、隔直单元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经检波、滤波、隔直后的信号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积分电路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压频转换及功率驱动单元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全井眼多探针的测量装置包括上滑环1、中心管2、扶正片3、上支撑臂4、下支撑臂5、若干个探针6、连体滑套7、下滑环8、动力杆9和驱动装置10,扶正片3的第一端固定在上滑环1上,扶正片3的第二端固定在下滑环8上,中心管2的第一端与上滑环1的一端固定连接,中心管2的第二端与下滑环8的一端固定连接,上支撑臂4的第一端固定在上滑环1上,下支撑臂5的第一端固定在连体滑套7上,上支撑臂4的第二端与下支撑臂5的第二端活动连接,若干个探针6分别设置在下支撑臂5上,连体滑套7固定在下滑环8上,动力杆9的第一端固定在下滑环8上,动力杆9的第二端与驱动装置10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66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