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5777.5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5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刘鸣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康捷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27/18;B32B27/32;C08L23/06;C08L23/08;C08K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徐***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新材料 制成 保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HDPE(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高密度聚乙烯)生产滚塑的保温容器已经有不少,这种保温容器的壳体通常包括三层塑料薄板,其中内外两层塑料薄板采用HDPE材料制成,中间隔热保温层由聚氨酯泡沫制成。
但是,由于内外两层塑料薄板的材质配方单一,造成保温容器的抗温性、韧性、抗冲击性等性能的不足,不能符合在低温场合运输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保温容器的抗温性、韧性、抗冲击性等性能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其壳体包括两层塑料薄板以及一层隔热保温层,该隔热保温层设置在两层塑料薄板之间,所述塑料薄板的材质成份配比包括:
高密度聚乙烯 85重量份;
低密度聚乙烯 6重量份;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4重量份;
乙烯-醋酸乙烯 3重量份;
色母料和粉料 1.0重量份。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薄板的材质成份配比还包括:
纳米级硫酸钡复合物 0.5重量份。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级硫酸钡复合物包括氧化锶和二氧化硅。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薄板的材质成份配比还包括:
回料 1.5重量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其内外两层塑料薄板的材质由主体材料HDPE和多种高聚物及纳米材料混合制成,大大提高了材质性能,使保温装置具有更好的抗温性、韧性和抗冲击性,并适用于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的运输使用。
2、本发明的塑料薄板的材质成份中加入了纳米级硫酸钡复合物,有效提高了塑料薄板与隔热保温层的结合力,从而克服了保温装置壳体的易变形、开裂的缺陷。而且,加入纳米级硫酸钡复合物之后,还可以延长保温装置低温状态的保持时间,特别是在-20℃~-40℃时的升温时间得到明显的延长,令保温装置的内容物能长时间保持安全运输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的一种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的壳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
请参加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的一种整体示意图,图2是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的壳体的剖面图。本发明的利用新材料制成的保温装置,其壳体1包括内外两层塑料薄板2以及一层隔热保温层3,隔热保温层3设置在两层塑料薄板2之间。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内外两层塑料薄板2的材质由主体材料HDPE和多种高聚物及纳米材料混合制成,大大提高了材质性能,使保温装置具有更好的抗温性、韧性和抗冲击性,并适用于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的运输使用。下面揭示了塑料薄板2材质的几种配比成份:
实施例一
所述塑料薄板2的材质成份配比包括:
高密度聚乙烯 85重量份;
低密度聚乙烯 6重量份;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4重量份;
乙烯-醋酸乙烯 3重量份;
色母料和粉料 1.0重量份。
其中,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的作用是增加材料的韧性,易于成型,提高材质的抗低温性能,并能很好地防止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快速应力开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LDPE)的作用是提高材质的拉伸强度;乙烯-醋酸乙烯(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A)的作用是提高材质的抗温性能与长时间的抗冲击性能,并能很好地防止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慢速应力开裂,解决了自然断裂强度低的问题。
实施例二
所述塑料薄板2的材质成份配比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康捷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康捷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57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