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液体自流搅拌的吸收塔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45607.7 | 申请日: | 2011-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9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林;陈建敏;陆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氟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6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021 云南省昆明市南屏街88号***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自流 搅拌 吸收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吸收塔,具体地是一种带液体自流搅拌的吸收塔。
背景技术
吸收塔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设备,其结构,使用方式很多。已申请国家专利的相关技术也不少,如申请号为201120111944.8的“采用塔底浆液池持续溢流的气液吸收装置”即是一种代表之一。
由于不同的化工生产对象需要根据生产工艺配置使用不同的吸收塔,因此,这类技术均存在一种持续创新的发展过程。
在氟化铵吸收含氟尾气后变成氟硅酸铵的生产过程中,其吸收塔的性能改进尤其值得重视,否则采用现有技术设备,氟硅酸铵溶液冷却后容易结晶,沉积塔底,影响循环吸收,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在生产液体自流的过程中保持搅拌功能的吸收塔。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带液体自流搅拌的吸收塔,结构为在吸收塔1的外周设有进液总管道2,在总管道上联接着多根入塔管道3,入塔管道的头部均设有弯头4,在进液总管道上安装有阀门5和阀门6,在阀门5和阀门6之间联接着管道7、再与循环泵8联接,循环泵联接着电动机9,循环泵下的管道10通入吸收塔内、其上安装有阀门11。
入塔管道3进入吸收塔1时均有一定的安装角度,可为10度~80度;其弯头4可统一布置成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泵流量冲击,在特定角度下,塔内物料形成漩涡搅动,从而使含有一定晶体的物料处于悬浮状态,不至于结晶堆积,影响吸收效果;其次实现了密闭条件下的非机械搅拌,简化了设备的结构和投资使用成本,显著提高生产的综合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各图中,1是吸收塔、2是进液总管道、3是入塔管道、4是弯头、5是阀门、6是阀门、7是管道、8是循环泵、9是电动机、10是管道、11是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实施例1:带液体自流搅拌的吸收塔
具体结构为在吸收塔1的外周设有进液总管道2,在总管道上联接着四根入塔管道3,各入塔管道的头部均设有弯头4,在进液总管道上安装有阀门5和阀门6,在阀门5和阀门6之间联接着管道7、再与循环泵8联接,循环泵联接着电动机9,循环泵下的管道10通入吸收塔内、其上安装有阀门11。
入塔管道3进入吸收塔1时均有一定的安装角度,即将入塔管道插入塔内时管道与塔壁有30°倾斜角,所有入塔管道的弯头4统一布置成顺时针方向,离塔底高15厘米。
实施例2:带液体自流搅拌的吸收塔
具体结构为在吸收塔1的外周设有进液总管道2,在总管道上联接着六根入塔管道3,各入塔管道的头部均设有弯头4,在进液总管道上安装有阀门5和阀门6,在阀门5和阀门6之间联接着管道7、再与循环泵8联接,循环泵联接着电动机9,循环泵下的管道10通入吸收塔内、其上安装有阀门11。
入塔管道3进入吸收塔1时均有一定的安装角度,即将入塔管道插入塔内时管道与塔壁有50°倾斜角,所有入塔管道的弯头4统一布置成逆时针方向,离塔底高30厘米。
搅拌泵各项参数为:流量30m2/h,扬程:30m,电机功率:15k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氟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氟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56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