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终端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5097.3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1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红;王京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2 | 分类号: | G06Q20/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栗若木;曲鹏 |
地址: | 10009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融支付及信息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焦点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主流的产品形态主要有三种:
NFC-SIM:代表者是电信运营商。在SIM卡中集成SE功能。特点是用户粘性好,但发卡环节需要银行合作提供发卡数据。
NFC-SD:代表者是中国银联。SE集成在SD卡中。特点是不受制于电信运营商可独立进行发卡。
全手机NFC:代表者是电信运营商。将SE集成在NFC控制器中或手机主板上。特点用户粘性好但发卡环节需要银行合作提供发卡数据。
对上述三种产品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三种方案的共性在于:都是基于NFC近场通讯技术,均采用SE安全模块做为移动支付应用的载体;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远程支付;都可以通过NFC技术实现近场支付。
三种方案的区别在于:SE部署的位置有所不同,NFC-SIM方案SE部署在SIM卡内;NFC-SD方案SE部署在SD卡内;全手机NFC方案SE部署在手机端。
三种方案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只是产品形态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手机用户而言采用哪种产品形态并不是最关心的,用户最关心的是:是否可以很方便地安装自己喜欢的支付应用;使用手机的支付帐户是否安全,是否可以覆盖更多的应用场合,实现一卡多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借助TSM可信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对移动支付多应用的安全管理,从而实现一“卡”多用的目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应用处理器(AP)、安全模块、近场通信(NFC)芯片以及天线,其中:
应用处理器,用于从可信系统管理平台(TSM)下载各种近场支付服务的应用信息,并将其保存到安全模块中;
安全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外部触发后启动对应的应用后,与受理装置完成支付流程;
天线,用于对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和所述受理装置之间的信号进行转发;
近场通信芯片,用于在接收到来自受理装置的射频信号后,对射频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命令转发给安全模块;以及,对安全模块返回的命令响应进行调制处理,并调制后的信号转发给受理终端。
与现有技术中通过不同卡片提供方来实现各自功能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方法不仅能够实现一卡多用的目的,而且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移动支付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移动支付之所以发展缓慢,不仅源于手机端移动支付有多个产品方案,也源于不同产品方案主导方技术标准不统一,致使应用下载(人个化)和受理环境不能互联互通。而本发明提出的基于GP多应用管理架构建设的TSM平台,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多方共赢的解决思路。
不同产品形态的SE隶属于不同的发卡方(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公交公司等),用户若想体验多种支付业务,手机端必须配备多个SE产品形态。而本发明不考虑SE是哪种产品形态或由哪个机构发行的,用户只要通过手机下载相关的应用,都可以体验到该应用覆盖的业务服务(包括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真正实现一“卡”多用(此处“卡”指SE)。防止在手机终端部署多个“SE”的尴尬局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安全模块(Secure Element,SE)、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芯片以及天线,其中:
应用处理器,用于从可信系统管理平台(TSM)下载各种近场支付服务的应用信息,并将其保存到安全模块中;
安全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外部触发后启动对应的应用后,与受理装置完成支付流程;
天线,用于对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和所述受理装置之间的信号进行转发;
近场通信芯片,用于在接收到来自受理装置的射频信号后,对射频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将解调后的命令转发给安全模块;以及,对安全模块返回的命令响应进行调制处理,并调制后的信号转发给受理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50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