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复合肥的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4557.0 | 申请日: | 2011-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5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玲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G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3100 山西省孝义市新***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复合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肥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化肥生产中还存在氮多、磷少、缺钾的现象。我国化肥用量大,居世界第一,但其肥料利用率低,在施入土地的肥料中,约有40%-60%的化肥流失,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两干多万公顷耕地受到污染,导致粮食同比减产约50亿公斤。在我国,每公斤肥料增加粮食作物产量不及世界水平的二分之一。同时,由于长期大量施用无机肥料,土壤中有机质逐年降低,从而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导致耕地土壤板结,农作物减产,品质降低。为此,我国农业部门已提出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以改善这一现象。
根据上述情况,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化肥的发展必须从生态农业技术观点出发,开发出既能使农作物增产,使农民增收,提高作物品质,又能改良土壤的无污染、无公害的的肥料品种,这是发展现代农业之所需,是造福子孙后代之所要。
有机无机复混肥使作物增产,使农民增收,可提高作物品质,又可改良土壤,经农科试验表明,增产效果大大优于一股无机复肥。
再且,亚氨基二乙腈腈废液是三废治理的项目,其成分复杂,亚氨基二乙腈腈废液为生产亚氨基二乙腈腈的残液,呈黑红色粘稠水溶液,比重为1.18-1.25,直接排放将造成严重污染,处理费用很高,如果能将此液作为氮和有机质的原料,采用特殊工艺技术加以回收利用,则能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所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亚氨基二乙腈废液进行生产复合肥生产工艺。
本技术包含其原料的使用比例及加工工艺,其原料的使用比例为:其中,每1立方体积亚氨基废液二乙配以如下原料,其原料重量比为:
硫酸铵:40%~50%
硫酸钾:10%~20%
磷酸一铵:10%~16%
磷酸氢钙:60%~70%
氢氧化钙:0.2%~0.4%
硫酸镁:0.2%~0.4%
其生产工艺为:
a.将亚氨基二乙腈废液泵入配料池,并加入磷酸氢钙,反应20~40分钟;
b.然后依次加入硫酸铵、硫酸钾、磷酸一铵、磷酸氢钙、硫酸镁,并经充分溶解和搅拌30~60分钟;
c.将搅拌后的混合物泵入喷浆池;比重达到1.32-1.34
d.当造粒干燥机内提供的热风达到360℃以上时,烘干机内物料温度达到70℃,将喷浆池内的混合物喷入造粒干燥机,并在造粒干燥机内成粒并进行热风干燥;将未成粒的细粉或小粒筛出,并送返喷浆池;
e.将已成形的粒继续干燥,使其含水量为0~5%;
f.在干燥后,将粒输送到筛分机,筛分出直径为2-4.2mm的球粒,将不符合要求的粒及细粉进行破碎处理并返回造粒干燥机再造粒;
j.将筛选后的颗粒进入冷却机进行冷却;
h.冷却后,包装入库,完成复合肥的生产;
i.将通过造粒干燥机的热风进行收集,并进行除尘,除尘后再进入洗涤机进行洗涤除尘,当其中粉尘含量小于国标后排放;
g.对热风进行洗涤的洗涤液经反复利用,当其中的浓度达到比重1∶16后,返至配料池进行利用;
本发明利用亚氨基二乙腈废液作为原材料,亚氨基二乙腈废液是三废治理的项目,亚氨基二乙腈废液成分复杂,直接排放将造成严重污染,处理费用很高,本工艺用此液作为氮和有机质的原料,加以回收利用,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目的。
本装置产生尾气含有少量粉尘,采用旋风除尘器除去其中80%左右,回收到造粒系统中,其余20%左右的粉尘经洗涤器洗涤后,使尾气达到排放标准后经烟囱排入大气中。
洗涤水循环使用,达到一定浓度后,加入配料池回收利用。无其它废水排放。
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无三废排放,并且产量稳定,外观均匀、光滑、油亮。
具体实施方式
按利用1立方体积的亚氨基二乙腈废液为例,按以下方式进行生产:
a.将1立方体积亚氨基二乙腈废液泵入配料池,并加入20~30kg氢氧化钙,反应20~40分钟;
b.然后依次加入320~380kg硫酸铵、1()()~150kg硫酸钾、80~120kg磷酸一铵、1()()~150kg肥料级的磷酸氢钙、20~30kg硫酸镁,并经充分溶解和搅拌30~60分钟;
c.将搅拌后的混合物泵入喷浆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玲,未经李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45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灯管上粉、刷粉设备
- 下一篇:危险化学液体卸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