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木屑改性除油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443112.0 | 申请日: | 2011-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2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 发明(设计)人: | 丁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30;C02F1/28;C02F1/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木屑 改性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屑改性除油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适于含油污水的除油净化。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对各种油品的使用量增大,由此造成油品对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油品一般分为矿物油与动植物油两大类,所有油类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与水很难相容,并且大部分油品的密度比水轻,并且很难生物降解。由此导油污漂浮水面形成油膜,不仅影响水体景观,并且破坏水体与空气的复氧过程,导致水质迅速变差。
废水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物化法与生化法。生化法处理成本较低,但由于油品的可生物性均较差,生化法对含油污水的处理效果不佳。物化法处理含油污水的主要方法包括格栅隔油、混凝沉淀、混凝气浮、吸附分离等方法,其中隔油方法仅适合于较大量的漂浮油,并且除油不彻底;混凝沉淀、混凝气浮可以应用于乳化油的去除,但产生的废渣等需要后续处理,导致整体除油费用较高。吸附除油一般以活性炭为除油吸附剂,其除油效果彻底,对水体无副作用,但活性炭的制备成本高、再生困难,因而发明一种一次性使用、既有效又经济的除油吸附剂意义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木屑改性除油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木屑为原料,对木屑进行粉碎、干燥、筛分、中温热解改性处理,通过热解改性,破坏木屑中亲水羟基基团,使木屑表面非极性化;并且通过木屑中半纤维素挥发,得到具有孔隙结构的改性木屑吸附剂。
一种木屑改性除油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选取:选取木材加工场锯末为原材料,去除杂质如沙石泥土;
(2)粉碎、筛分:用粉碎机将木屑粉碎,根据需要筛分并控制粉碎粒径大小5mm以下;
(3)干燥:将木屑放入干燥箱,控制干燥温度80-130℃,干燥去除木屑中水分;
(4)中温热解:将木屑放入密闭热解炉中,加保护气进行热解保护,温度控制在200-350℃,热解时间控制在2-10h;
(6)后处理:将热解改性木屑取出,隔绝空气降温至常温,即得到改性木屑吸附剂。
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是木屑的主要成分,其中半纤维素含有大量羟基,是木屑亲水的主要成分。半纤维素在200-350℃的中温条件下分解成气体,保留了木屑中非亲水的纤维素与木质素成分,并在木屑中形成孔道。木屑改性后不仅使得表面憎水性增强,而且改变了其微孔结构,增强其吸附效果。
该改性木屑吸附剂制备条件简单,成本低廉,吸附剂收率高,100份重量木屑可得到55-75份重量吸附剂。吸附容量大,对于水中有机物都有吸附,尤其适用于含油污水的净化。可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有机吸附剂,吸附后的改性木屑可过滤后作为燃料添加剂进行焚烧,实现废物无害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本发明并不仅仅限制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取去除杂质的松木木屑进行粉碎,在110℃烘箱中干燥2h后,筛分出粒径0.3-0.5mm的木屑100g,放置到氮气保护的马弗炉中,设定热解温度240℃,热解时间6h,将热解改性木屑取出,隔绝空气降温至常温,得到改性木屑吸附剂63.5g,吸附剂收率63.5%。经测定该改性木屑比表面积520m2/g。
取原始松木屑、颗粒活性炭及上述改性木屑各0.5g,加入初始浓度200mg/L的润滑油废水100ml中,在摇床震荡吸附2小时后,测定上清液中剩余油浓度如下:颗粒活性炭吸附剩余油浓度为12.2mg/L,改性木屑吸附剩余油浓度为9.7mg/L,而原始木屑吸附剩余油浓度为107.3mg/L,三者的单位吸附量分别为37.6mg/g、38.1mg/g、18.5mg/g,该结果显示改性木屑具有良好的吸附除油效果。
实施例2
取去除杂质的松木木屑进行粉碎,在80℃烘箱中干燥10h后,筛分出粒径0.3-1.0mm的木屑100g,放置到氮气保护的马弗炉中,设定热解温度200℃,热解时间10h,将热解改性木屑取出,隔绝空气降温至常温,得到改性木屑吸附剂79.3g,吸附剂收率79.8%。经测定该改性木屑比表面积253m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3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