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椎间融合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41279.3 | 申请日: | 2011-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5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建明 |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 地址: | 324100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骨科内固定器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治疗单个或多个椎体节段退行性病变、骨软骨病合并滑脱、退行性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等的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体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外伤性椎体滑脱所致椎体失稳引起的疼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进行椎体固定融合术,该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基本术式之一,在国内已经非常普及。融合器作为椎体融合术的核心部分,不仅要为植骨提供载体,而且要有效的撑开间隙,恢复脊柱的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决神经根受压,防止椎间隙塌陷,避免植骨滑脱及假关节形成,而且应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现有的融合器与椎盘接触的表面光滑,在传导外力时融合器有移位现象,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在植入时定位不准确,需要靠医生的手感来定位。目前融合器的结构多为框架结构的平面形式,不符合椎体生理曲线形状,而且内部中空较少,不利于融合器内的骨块与椎体及周围组织融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稳定性高、风险小、定位准确、手术操作方便的椎间融合器的技术方案,该融合器更符合椎间生理曲线,并利于骨块周围组织融合。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上设置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植骨孔,融合器本体表面具有齿状结构。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上设置两点或三点钽金属标记。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上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凸起。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上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连接螺孔。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中间设置一个大的植骨孔,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与植骨孔卡接配合的插片,插片与融合器本体前后面呈45-85度夹角。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前后面之间具有0°、4°或 8°夹角。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为夹子形结构,前后两夹片之间具有0-10度夹角,夹子两侧设置扩张槽,前端配合设置扩张器。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表面的齿状结构为弧形锯齿、波浪形锯齿或金字塔形齿。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融合器本体头部为圆锥形结构,头部开设间隙槽。
所述的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插片两侧为齿形结构,插片上设置的卡齿与融合器本体上设置的卡扣卡接配合。
上述一种椎间融合器,结构简单、合理,融合器表面具有齿状结构,在传导外力时融合器不会出现移位现象,而且在植入时定位准确,不需要靠医生的手感来定位;融合器上还设置植骨孔,有利于融合器内的骨块与椎体及周围组织融合。该融合器符合椎体的生理曲线,使用时稳定性高、风险小、定位准确、手术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8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建明,未经周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12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原油脱水器电场调控方法
- 下一篇:软件远程流式加载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