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矫直机支座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0809.2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9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赵立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10 | 分类号: | B21D3/1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吕俊清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矫直机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钢管压力矫直的矫直机,特别涉及该种矫直机中的活动支座。
背景技术
近几年,中国石油、化工、机械、汽车、建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内钢管消费量稳定增长。2007年中国钢管产量达3854.4万吨,比2006年同期增长17.19%,占全球市场份额1/4以上,钢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大吨位钢管校直机需求量很大,有很强的市场前景。矫直机通常需要在工作台上安装两个可以活动的支座,作为钢管的支撑。钢管在支座上放置合适后,通过安装在工作台上方中部的压头压靠钢管,对钢管进行矫直。由于钢管的长度不同,弯曲度也各不相同,作为钢管支撑的支座需要移动,以确定两支座的合适间距。目前,矫直机上的支座,需要通过手工操作来移动。使用时,人工摇动手柄,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来带动支座行走。这种手动操作的支座结构,大大提高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位置的调整十分麻烦,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并且只能操控质量小的支座。另外,这种手动操作的支座结构,很容易受到操作者的个体差异影响,使得位置调整准确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矫直机矫直钢管的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高效准确,钢管矫直质量稳定的矫直机支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矫直机支座,包括:
支撑装置,安装在所述矫直机的工作台上;
传动机构,将所述支撑装置与所述工作台传动相连,能够使所述支撑装置在所述工作台上往复移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和减速机。
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块、垫模与滑板,所述支撑块通过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块底部的所述滑板压靠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垫模安装在所述支撑块上部,所述垫模上部设置有容置需要被矫直的物件的凹槽。
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垫板,所述垫板安装在所述垫模与所述支撑块之间。
进一步,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包括两侧滑板和导向板,所述两侧滑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导向板的两侧,所述导向块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块底部的凹槽内,所述滑板为分开的两块,所述导向块位于所述两块滑板中间,且向下伸入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滑槽内,所述导向块与所述滑槽的内壁接触,实现所述支撑块在所述工作台上的中心定位。
进一步,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传动轴和两传动齿轮组,所述电机和所述减速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块上,所述减速机与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轴装在所述支撑块的通孔内,两端传动连接所述两传动齿轮组,所述两传动齿轮组安装在所述支撑块两侧,所述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齿轮组的输出齿轮与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的齿条相啮合。
进一步,所述齿条位于所述输出齿轮上方。
进一步,所述输出齿轮包括同轴的大齿轮与小齿轮,所述大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相啮合,所述小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支撑装置与传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实现自动驱动支撑装置移动,效率高、使用人工少、自动化程度高,由于减少人为因素介入,能够进一步提升钢管矫直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矫直机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矫直机支座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支撑装置1与传动机构2,其中,支撑装置1用于安装在工作台3上,并支撑钢管4,配合矫直机的压头5矫直钢管4。传动机构2用于使矫直机支座在工作台3上实现自动行走,使得本发明的矫直机支座在工作台3上位置定位方便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08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