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弹簧支架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7935.2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1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祥;李辉;孙长春;张付增;高蕊;葛方舟;李自杨;陈立付;梁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1/10 | 分类号: | B60G11/1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闫晓燕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弹簧 支架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为一种钢板弹簧支架总成。
背景技术
钢板弹簧是重型汽车的主要承载元件,而钢板弹簧后支点依靠吊耳与钢板弹簧支架相连。吊耳和板簧支架之间多以耐磨的销轴进行连接,同时需要对销轴进行润滑。这就需要销轴上增加润滑油道,同时需要安装滑脂嘴进行定期加注润滑油脂。这种连接方式比较繁琐,且需要定期维护,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同时由于板簧与支架之间的刚性连接,会降低板簧及支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整车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板弹簧支架总成,该总成结构简单、重量及成本低、可靠性和舒适性高,同时不需要润滑维护。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钢板弹簧支架总成,包括钢板弹簧支架,所述钢板弹簧支架下端与开口复合衬套过盈配合连接,所述开口复合衬套的内轴能够与吊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吊板的另一端能够与钢板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开口复合衬套包括包括内轴、橡胶开口衬套和环套,所述内轴与橡胶开口衬套之间为过盈紧密配合,内轴的两端安装有环套,所述橡胶开口衬套包括依次套装的外管、中间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和中间管之间、中间管和内管之间和内管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层,所述外管、橡胶层、中间管、橡胶层、内管、橡胶层通过硫化成型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橡胶开口衬套在圆周上设置有梯形开口通槽。其中开口复合衬套过盈压入钢板弹簧支架,由吊板将钢板弹簧支架和钢板弹簧连接。钢板弹簧在变形和摆动时,可以依靠开口复合衬套中橡胶的变形来实现。
本发明的具体特点还有,上述开口复合衬套通过螺栓与吊板固定连接,吊板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钢板弹簧固定连接。
上述外管的外直径为¢65.1 mm,壁厚为4 mm,高度为88 mm;中间管的外直径为¢50mm,壁厚为1.7 mm,高度为66mm;内管的外直径为¢36mm,壁厚为1.7 mm,高度为68mm;内轴的外直径为¢34.9mm,内孔直径为¢¢24.2 mm,高度为94.7mm;环套的外直径为¢50mm,内孔直径为¢34.9mm,高度为11mm,两环套之间的相对距离为94.7±0.1mm;所述内管内壁的橡胶层厚度为0.6mm。
上述梯形开口通槽外边宽12mm,内边宽7mm,深12mm。
上述外管、中间管、外管与中间管之间的橡胶层、中间管和内管之间的橡胶层的横截面呈开口圆环形。
上述中间管上以高度中心对称分布两排工艺通孔;所述内管上以高度中心对称分布两排工艺通孔。
上述工艺通孔的直径为3mm,两排之间的中心距为35mm,圆周方向以60°间隔均匀分布。
上述工艺通孔的直径为5mm,两排之间的中心距为30mm,圆周方向以60°间隔均匀分布。
上述环套的横截面为圆环形,在环套孔的内壁中心位置设置有圆形环槽。
上述圆形环槽的宽度为2mm,直径为37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本技术方案,使得钢板弹簧支架与吊耳之间由原来的刚性销轴连接变为与吊板之间的弹性连接。当汽车在启动和制动时,利用开口复合衬套的连接方式减小了钢板弹簧与钢板弹簧支架之间的刚性冲击,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同时有效的提高了钢板弹簧簧及钢板弹簧支架的使用寿命。开口复合衬套内橡胶的变形可以满足钢板弹簧的扭转及偏转,不需要任何润滑及维护,大大的方便了用户。
其中,复合开口衬套打破以往内轴与橡胶开口衬套硫化成型的工艺方式,内轴与橡胶开口衬套以过盈配合,可通过油压机装配,两端的环套与内轴也通过油压机过盈配合;橡胶开口衬套总成整体部分采用多骨架与多层橡胶交替结构形式,增加了强度和减震、缓冲作用;在橡胶开口衬套的外表面开一梯形的通槽,在装配时与其装配孔可形成2 mm的过盈量,利用各材料的弹性来保证装配的紧密程度。因此,本发明具有整体强度、刚度增加、加工工艺先进、减震缓冲效果优良、装配时紧密度增加,柔韧性好实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开口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橡胶开口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仰视图。
图6为图3中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剖视图。
图8为图3中中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B-B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79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