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37540.2 | 申请日: | 2011-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5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曲哲;曹明章;张华东;王新军;杨立平;李广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56 | 分类号: | A01N43/56;A01N43/54;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吡噻菌胺 杀菌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是一种含有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和不科学用药,已经导致许多病害对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如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等,成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同时,频繁施药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急需高效、低毒、环保的杀菌剂新品种。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日本三井化学公司研发的新颖酰胺类杀菌剂。不仅对锈病、菌核病有优异的活性,对灰霉病、白粉病和苹果黑星病也显示出较好的杀菌活性。现被推荐用于防治对其他杀菌剂具抗性的灰霉病和白粉病。但吡噻菌胺长期单独使用,会产生很大的抗性风险,不利于病害的有效控制。
嘧菌环胺(Cyprodinil),其作用机理为蛋氨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在孢子萌发后起作用,抑制真菌的穿透过程及菌丝体的生长。同三唑类、咪唑类、吗啉类、苯基吡咯类等无交互抗性。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等。但嘧菌环胺防治谱相对较窄,且长期单独、连续、增量使用,不利于病害的有效控制,会产生很大的抗性风险。
目前吡噻菌胺与嘧菌环胺的复配及应用尚无人报道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降低抗药性产生、适合农业上使用的高效的杀菌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生物测定筛选试验,意外发现吡噻菌胺与嘧菌环胺以一定比例复配,对灰霉病、白粉病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经过对组合物进行联合作用的定量分析,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是以吡噻菌胺和嘧菌环胺为有效成分,吡噻菌胺和嘧菌环胺的质量比例为50∶1-1∶50,较好的比例为20∶1-1∶20,更好的比例为5∶1-1∶5。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剂型,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为5%-80%。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除有效成分外还包括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等辅助成分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所描述的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适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黄瓜白粉病、莴苣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黄瓜白粉病、莴苣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有明显的增效,提高了防治效果;(2)可以降低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3)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互不相同,有利于避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4)与单一药剂相比,可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本发明组合物以吡噻菌胺为一种有效成分、嘧菌环胺为另一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的组合适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相加,详见生物测定实施例1、2。
生物测定实施例1:吡噻菌胺与嘧菌环胺复配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灰霉病病菌(采自田间,并经分离纯化)
试验方法:试验参考《农药生物测定技术》(陈年春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0-2008》,采用黄瓜灰霉病室内盆栽测定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择2片真叶期、长势一致瓜苗,用油性记号笔写上标签编号、插入盆栽黄瓜苗盆内,按序排放。采用叶面喷雾法,将药剂喷洒于瓜苗叶片上,喷雾处理后将试材在通风橱或温室中阴干24h后接种。在温室中保湿培养7d调查防治效果,分级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然后按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75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苍耳子水提取物在除草方面的新用途
- 下一篇:推拉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