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重载油膜轴承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36510.X | 申请日: | 2011-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7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吕丽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丽永 |
| 主分类号: | F16C32/06 | 分类号: | F16C32/06;F16C37/00;F16C33/04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高辉 |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重载 油膜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传动装置的滑动轴承,涉及一种油膜轴承。
背景技术
油膜轴承是一种理想的滑动轴承,在工作运行中,它能自动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压力油膜,将轴与瓦分开,以润滑油间的液体摩擦代替与瓦之间的金属摩擦。因而,摩擦损耗小,运转精度高,使用寿命长,被广泛地应用在治金、电力、机床、仪表等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如1所示,油膜轴承的基本结构由主要工作零件:锥套(轴)和衬套(瓦)以及轴承箱体(轴承座)组成。衬套与锥套相对周向滑动便构成了该回转摩擦副,并承受全部载荷。油膜轴承可按其润滑方式、工作特点、装备对象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这里所指的油膜轴承是按它的工作特点耒命名的。当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油膜轴承多为快速轻载和中速中(低)载轴承,比如汽轮机、水轮机、民电机等的油膜轴承即属于前者,而现代大型连轧机,如板带材热连轧机、冷连轧机等的油膜轴承则属于后者。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科技、高效能设备的出现,要求油膜轴承具有更快的滑动速度和更大的平均比压,能在快速重载工况下运行。对于油膜轴承耒说,最不利的工况莫过于重载和两种速度的结合:一是低速重载,二是快速重载。低速重载的关键是速度低、载荷大,靠动压效应难以形成油膜,但它可以采用其它润滑方式,如静压或静-动压润滑方式,即用高压油将轴顶起形成油膜而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而高速重载的关键是速度高、载荷大、发热严重、极易烧毁轴承,采用现有技术的油膜轴承结构,乃至改变润滑方式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快速重载的关键是速度快、载荷大、发热严重、极易烧毁轴承,采用现有技术的油膜轴承结构,乃至改变润滑方式都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当前的一大技术难题,制约着高性能设备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油膜轴承,在速度快、载荷大工况下存在发热严重的关键问题,提供一种快速重载油膜轴承,使之具有很快的滑动速度(V>90M/S),很大的平均比压(P>25MPa)满足高科技、高效能设备发展对油膜轴承的要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快速重载油膜轴承,是对现有油膜轴承的改进。现有结构是在锥形轴颈和轴承箱体之间设置锥套和衬套,锥套一轴颈联结在一起,锥套和衬套之间形成周向相对滑动的摩擦副。其改进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为了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并同时改善摩擦副的表面性能,在衬套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摒弃了普遍采用的以巴氏合金作为减摩层的单一结构形式,而将其设计成多层复合薄壁结构,使衬套成为复合层构造的薄壁件。其复合层最外层是钢背,与钢背接触的是高硬度合金层,高硬度合金上面是隔层,内表面是减摩合金层。高硬度合金层为镉、铜、铝等合金,其厚度不足0.5mm,隔层为镍,其厚度1-3U, 减摩合金层(2-4)为铅、锡、锑合金,其厚度为15-30U。
2、 为了增强轴承的传导散热效果,除将衬套设计成薄壁件外,在轴承箱体与簿壁衬套之间的连接方式采取过盈配合,并在箱体内设置冷却介质通道,可对轴承内的温度实行调控。
3、
为了增强润滑油的对流散热效果,供油槽的设置,一方面按照常规增大非工作区域的间隙;另一方面在衬套内工作表面进油侧,开设沿周向呈收敛楔形的供油槽。
本发明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欠,抓住油膜轴承摩擦副中衬套这一关键环节,从理论上有了新的认识,结构上采取了改进措施。现有技术的衬套,为了使它既具有耐磨性又具有工作时所必须的强度和刚度,采取了双层金属结构。目前多采用离心浇铸的办法,将巴氏合金减摩材料与金属套筒结合在一起,形成巴氏合金与钢套的双层结构。由于巴氏合金质地软、铸层厚(一般2-5mm),降低了轴承的承载能力。本发明不但减薄了减摩层的厚度,而且采用了多层复合结构。高硬度合金层增强了整体的刚度和强度,极薄的减摩合金,即保持了本身的优点耐磨、质软、埋入性好,又增强了抗挤压能力,提高了疲劳极限,特别是抗压强度,几乎成倍增长,使油膜轴承的承载能力满足了快速重载工况的要求。本发明由于供油槽的设置,一方面按照常规增大非工作区域的间隙,增加供油量,提高混油冷却效果;另一方面根据“强力楔”原理:为在不减弱流体动压润滑效应的前提下,增加了穿越轴承工作区域的润滑油流量,最大限度地将润滑卷汲入轴承的工作区域,而在衬套内表面进油侧,开设沿周向呈收敛楔形的供油槽,因而提高了对发热区域的直接冷却效果。同时,由于衬套与箱体采用过盈配合、箱体内设冷却介质通道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快速重载油膜轴承的滑动速度快、平均比压大、发热严重的关键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油膜轴承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丽永,未经吕丽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65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干式风力永磁精选矿机
- 下一篇:一种水泥窑炉烟气脱硝工艺及脱硝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