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车组辅助回路过分相不间断供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5508.0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1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周安德;陈爱军;李西宁;刘斌;陈雷平;陈三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3/04 | 分类号: | B60M3/04;B61C3/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组 辅助 回路 过分 不间断 供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装备整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动车组辅助回路过分相不间断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铁路牵引接触网使用的是单项工频交流电,为了使电力系统三相负荷平衡和提高电网利用率,要求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分段分相供电,为防止相间短路,各相间用空气或者绝缘物分割,成为分相。在通过分相区时,动车组需要断开主断或主辅变流器的输入侧,受电弓将在无电流的状态下通过分相区。
现有的牵引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包括受电弓1、主断路器3、变压器5、牵引电机4、四象限整流器(4QC)7、静态逆变器(SIV)8、接地回流装置6、避雷器2,变压器5有三组原边绕组和五组次边绕组,第五组次边绕组及其对应的原边绕组为辅助绕组,受电弓1、主断路器3、变压器5的原边绕组依次连接,避雷器2并联接入受电弓1与主断路器3之间,变压器5的四组次边绕组分别与一个四象限整流器7连接,每个四象限整流器7的两个直流输出端分别与一个静态逆变器8的两个直流输入端连接,静态逆变器8的三相输出端并联接有一个以上牵引电机;变压器的第五组次边绕组通过一个四象限整流器7与一个静态逆变器8连接,静态逆变器8的三相输出端接辅助负载;每个四象限整流器7和静态逆变器8之间并联接有一个电容。
现有的牵引控制系统通过变压器的辅助绕组取电,此时,在断开主断路器或输入侧的情况下,其变压器辅助绕组无输出,牵引控制系统无法工作,因此辅助负载在过分相时都需要强制切断,增加了负载的启动次数,这样导致其使用寿命降低,并且空调等负载也不能工作,大大降低了乘客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动车组辅助回路过分相不间断供电装置,保证动车组的辅助负载在过分相时不断电,避免辅助负载的频繁启动,提高辅助负载的使用寿命,同时消除因为突然断电等导致的乘客恐慌及其它麻烦,提高乘客的舒适性与满意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车组辅助回路过分相不间断供电装置,包括受电弓、主断路器、变压器、牵引电机、四象限整流器、静态逆变器,受电弓、主断路器、变压器的原边绕组依次连接,变压器原边绕组每侧分别有两个输出支路和一个辅助变流器;输出支路中,变压器的次边绕组与一个四象限整流器连接,四象限整流器的两个直流输出端分别与静态逆变器的两个直流输入端连接,静态逆变器的三相输出端并联接有一个以上牵引电机,四象限整流器与静态逆变器之间并联接有一个电容;变压器原边绕组左侧的辅助变流器第一组输入的第一个输入端并联接入第一个输出支路的四象限整流模块与静态逆变器之间,辅助变流器第一组输入的第二个输入端与第二个输出支路的电容连接,辅助变流器第二组输入的第一个输入端与第一个输出支路的电容连接,辅助变流器第二组输入的第二个输入端并联接入第二个输出支路的四象限整流模块与静态逆变器之间;辅助变流器的三相输出端接辅助负载;变压器原边绕组左右两侧电路成对称结构。
本发明的动车组辅助回路过分相不间断供电装置中,动车组的辅助负载从中间直流回路环节取电,辅助变流器进行逆变,保证了动车组的辅助负载在过分相时不断电,避免了辅助负载的频繁启动,提高了辅助负载的使用寿命,同时消除了因为突然断电等导致的乘客恐慌及其它麻烦,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与满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牵引控制系统电路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动车组辅助回路过分相不间断供电装置电路结构图;
其中:
1:受电弓;2:避雷器;3:主断路器;4:牵引电机;5:变压器;6:接地回流装置;7:四象限整流器(4QC整流模块);8:静态逆变器(SIV逆变模块);9:辅助变流器(APS逆变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55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