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导向车的避震转轴机构以及应用其的自动导向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1415.0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9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00 | 分类号: | B60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琦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导向 转轴 机构 以及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导向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的避震转轴机构、以及应用该避震转轴机构的自动导向车,特别涉及可集成于有限高度空间内的一种避震转轴机构、以及应用该避震转轴机构的自动导向车。
背景技术
自动导向车由于无需驾驶员驾驶即可按照预定的路径转向行驶,因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行业的物流运输。自动导向车的一种常见转向方式是差速转向,采用差速转向的自动导向车通常会在两侧设置马达以及装设于马达的车轮、并在两侧马达之间装设有连接车身底部的转轴,利用两侧的马达以不同速率分别驱动对应侧的车轮即可形成两侧车轮的差速,从而通过转轴带动车身实现转向。
此外,为了实现自动导向车行驶过程中的避震,转轴的顶端通常会通过一避震机构连接车身底部,以避免自动导向车的顶部所搬运的货物由于在行驶过程中受到震动而破损。
然而,现有技术中应用于差分转向的自动导向车的避震机构会额外占用一定的高度空间,从而使得自动导向车的整体高度过大、通常会超过300mm。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导向车的避震转轴机构、以及应用该避震转轴机构的自动导向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导向车的避震转轴机构。该避震转轴机构位于所述自动导向车的车身下方、并包括:
一母板连接板,连接所述两个车轮母板、并开设有通孔;
一阶梯状套筒,其外径相对小的上部穿过所述母板连接板的通孔并伸出至所述母板连接板的上表面的上方、其外径相对大的下部固定于所述母板连接板的下表面;
一底盘,其固定于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的端面下方、并与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的端面之间留有预定的距离;
一弹性部,其底端支撑于所述底盘的上表面、顶端朝向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
一底套,其支撑于所述弹性部的顶端、并自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收容于所述阶梯状套筒之内;
一承重轴,其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套、用于连接车身的顶端伸出在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上部的端面上方;
一滚珠轴承,其装设在所述阶梯状套筒之内、并套设于所述承重轴的底端。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母板连接板与所述两个车轮母板以焊接方式相连。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母板连接板的通孔外侧、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的外侧边缘处、以及所述底盘的外侧边缘处对应地开设有螺钉孔;以及,进一步包括:螺钉,其端部从所述底盘的下表面穿过所述底盘的螺钉孔和所述阶梯状套筒的螺钉孔并固定于所述母板连接板的螺钉孔、头部卡接在所述底盘的下表面,且螺钉的长度使所述底盘与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之间留有预定的距离。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底盘的螺钉孔、所述阶梯状套筒的螺钉孔、以及所述螺钉的数量均为6个并等角度分布。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底盘在开设有螺钉孔的边缘内侧进一步形成有凹陷部,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的端面进一步具有凸起,所述弹性部的底端支撑于所述底盘的凹陷部的上表面、顶端朝向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的端面的凸起;以及,进一步包括:一套筒,其底端卡接在所述底盘的凹陷部的内侧壁、顶端套接在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下部的端面的凸起的外侧壁。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弹性部为弹簧。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底套具有顶壁以及自顶壁边缘向下延伸的环状侧壁,所述弹性部的顶端于所述底套的顶壁的下表面支撑所述底套。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底套的顶壁进一步开设有通孔,所述承重轴的底端以及所述承重轴的底端套设的滚珠轴承位于所述底套的顶壁的上表面、且所述承重轴的底端进一步开设有内螺纹孔;以及,进一步包括:螺柱和螺母,螺柱的顶端穿过所述底套的顶壁的通孔并固定于所述承重轴的底端的内螺纹孔内、螺柱的底端在所述底套的顶壁的下表面与螺母螺纹连接。
根据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所述承重轴的顶端进一步具有环状凸缘;以及,进一步包括:一法兰盘,其套设于所述承重轴的顶端的环状凸缘下方、并位于所述阶梯状套筒的上部的端面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导向车。该自动导向车包括:车身、通过如上所述的避震转轴机构装设于车身的马达、以及装设于马达的车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14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吊物振摆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复合材料构件转角间隙的填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