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31365.6 | 申请日: | 2011-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0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华;吴国华;孙从军;林逸群;盛茗澜;唐诗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 
| 主分类号: | A01K74/00 | 分类号: | A01K74/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兵 |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动物 采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生生物采样器,尤其涉及一种采集底栖动物的新型采样器。
背景技术
在地表水体中,有许多底栖动物。人们先后发明了多种采集水下底栖动物的装置。目前比较常用的采集水下底栖动物的装置是抓泥斗,比如改良式彼德逊抓泥斗,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面积的底泥,从而计算出监测水域中的大型底栖生物数量。采集面积为1/16m2或1/40m2。但其性能还有很多不足,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抓泥斗因为是依靠自身重力作用收集底泥,对河床干扰比较大,引起底泥悬浮,污染水体。
(2)抓泥斗采集的泥样比较多,一般需要在现场用河水进行筛洗,挑取底栖动物样品,筛洗过程会污染河水。
(3)一些黑臭河道因为底泥污染很重,有很多挥发性污染物质,抓泥斗抓起的泥样会威胁采样者的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该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采集底栖动物时不仅可防止进入采样器的动物逃逸,采集效率高,而且基本不会污染水体。
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采样器保护盖、一圆形纱网底座、一支撑杆拉绳和一提拉绳,所述采样器保护盖为一锥形的盖体,所述圆形纱网底座主要由一嵌套有纱网的圆形框和至少两根交叉设置在圆形框上的支撑架组成,所述采样器保护盖转动地固定连接在所述圆形纱网底座上端面的一侧,且与圆形纱网底座呈张开或闭合状态;在所述采样器保护盖上远离采样器保护盖与圆形纱网底座连接处的一侧设有一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转动地固定连接在采样器保护盖的侧面上,另一端可支撑在所述圆形纱网底座的上端面上;所述支撑杆拉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另一端穿过设置在采样器保护盖外侧面上的小圆孔而伸出水面;在所述采样器保护盖的顶端面上设有一贯穿孔,所述提拉绳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两根交叉设置在圆形框上的支撑架的连接处,另一端穿过贯穿孔而伸出水面。
其中,在所述圆形纱网底座上还设有一辅助采集装置,该辅助采集装置为一圆柱形框架结构,在圆柱形框架结构内嵌套有纱网。
其中,所述采样器保护盖通过合页或者铰链转动地固定连接在所述圆形纱网底座上端面的一侧。
其中,所述支撑杆拉绳伸出水面的一端连接在一浮球上或者直接连接在岸边上。
其中,所述提拉绳伸出水面的一端连接在一浮球上或者直接连接在岸边上。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具有如下优势:
1、本发明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主要由一采样器保护盖、一圆形纱网底座、一支撑杆拉绳和一提拉绳组成。当将采样器放入水底后,为底栖动物提供适宜的人造生境,通过一段时间的停留,许多底栖动物会迁移到圆形纱网底座上,然后通过支撑杆拉绳拉动支撑杆从而合上采样器保护盖,则底栖动物将无法逃逸,采集效率高;同时由于采集过程中基本不扰动底泥,因此不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环境。
2、本发明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还设有一辅助采集装置,该辅助采集装置采用圆柱形框架结构,且在圆柱形框架结构内嵌套有纱网,使得大量底栖动物能够附着在圆柱形框架结构的纱网上,从而增加了采集面积,提高了采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辅助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采样器保护盖,2、圆形纱网底座,3、支撑杆,4、小圆孔,5、支撑杆拉绳,6、提拉绳,7、贯穿孔,8、辅助采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未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13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