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进行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30710.4 | 申请日: | 201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4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强;刘力强;李世念;吴秀泉;刘天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18 | 分类号: | G01N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1 | 代理人: | 于淼;张一军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进行 高温 高压 容器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进行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现有的高温高压容器中温度压强过高(℃,3000~5000MPa),很难实现对这类容器的内部测量,所以在以往的工业生产及研究领域中,在容器内样品参数的测量问题上,几乎全部都是外部测量,偶尔进行几个通道的内部测量,但这样进行测量所得到数据不但误差很大,而且测量过程极不方便。
同时,由于容器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如果通过打孔将高压引线塞入容器进行内部测量的方法变得十分危险,安全性能很差。这是因为,传统的高压引线塞孔设计一般在容器体上开孔,引线在筒体外侧。这样做的危险有两个:1)高压引线塞外面没有或很难安装保护装置,塞子一旦失效,高压气体的压力可能把塞子喷出,其喷出速度使塞子可能达到子弹的出口速度,过于危险;2)在高温高压容器体上开口,使按照厚壁筒设计的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的容器强度下降,存在从塞口裂开的危险。因此,上述这些问题,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进行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的装置,以解决现有高温高压容器上进行内部测量的数据不准确性以及在高温高压容器上打孔后再进行内部测量所产生的危险性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进行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高压引线塞、活塞、伺服液压油缸、高压引线柱以及传感器;其中,
所述高压引线塞和活塞相向设置在所述容器内,所述高压引线柱从容器外部穿过所述高压引线塞到所述容器内,并与用于设置在所述容器内的被测实验样品上的所述传感器相连接,所述伺服液压油缸与所述活塞相连接。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高压引线塞设置在所述容器的上开口处,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容器的下开口处。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高压引线塞为呈T形柱,其垂直插入所述容器的上开口处。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活塞为呈柱形或倒T柱形,其柱形的结构或倒T柱形的两臂结构与所述容器的内周壁的结构相同且彼此紧密相接触。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容器为上、下两端开口的呈方管状或圆管状的容器。
进一步地,其中,还包括:端块和横梁,其中,所述端块呈T形柱,其上平面与所述横梁相互抵持,其下平面作用于所述高压引线塞的上平面上。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上端块的下平面的面积小于所述高压引线塞的上平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高压引线柱至少采用3根,与所述高压引线柱对应相连的所述传感器至少采用3个。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上端块中还设置有测量所述伺服液压油缸对所述实验样品施加垂直轴向的载荷力的载荷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主要解决了现有高温高压容器上进行内部测量的数据不准确性以及在高温高压容器上打孔后再进行内部测量所产生的危险性问题;由于采用了不在高温高压容器体上开口,改为在高温高压容器体的上活塞(即高压引线塞)上开孔的办法,这样既能够进行内部测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又能够不会破坏高温高压容器体的厚壁筒设计,而且装置的上活塞外侧对的是厚重的压机上的横梁,即使上活塞失效喷出的工件也只会打到几十厘米后的横梁上,并不存在任何危险,整体上该装置安全性得到了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进行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的装置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进行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的装置中的高压引线塞与高压引线柱和传感器之间的结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用于进行高温高压容器内测量的装置,包括:多根高压引线柱1、高压引线塞2(即上活塞)、多个传感器3、上横梁4、上端块5、容器6、实验样品7、下活塞8和伺服液压油缸9;所述高压引线塞2和下活塞8相向设置在所述容器6内,所述高压引线柱1从容器6外部穿过所述高压引线塞2到所述容器6内,并与用于设置在所述容器6内的被测实验样品7上的所述传感器3相连接,所述伺服液压油缸9与所述下活塞8相连接,所述伺服液压油缸9推动所述下活塞8在该容器6内运动。
其中,具体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07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耐酸雨抗污纳米水性聚氨酯外墙墙面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