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428559.0 | 申请日: | 2011-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0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国;杜丁香;周春霞;李仲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H02H3/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路 电流 相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电线路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未安装串补时,故障后故障点两侧的阻抗呈感性特征,故障后保护安装处的电流滞后于故障前保护安装处的电压。当串补线路故障后,且发生电流反相时,故障点到保护背侧电源的总阻抗为容性,保护安装处的电流超前于故障前保护安装处的电压,利用这一特征识别串补线路故障后的电流反相。
高压输电线路上安装串补电容可以有效提高输电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但串补电容会破坏输电线路阻抗的均匀性,给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当串补电容补偿度较大时,线路区内故障后,会产生电流反相,即保护安装处的电流超前保护安装处的电压,这种故障特征严重影响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及方向元件的动作性能,会造成保护元件拒动或误动作,但是目前针对加装串补电容装置的高压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方法比较少。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方法和装置,可以有效识别串补线路故障后的电流反相特征,防止保护元件的拒动或误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串补线路发生故障,则保护起动元件动作;
(2).采集保护安装处的电流和记忆电压
(3).计算线路两侧保护安装处的电流差
(4).若大于整定值,计算和之间的相位关系;
(5).根据得出的和之间的相位关系做出电流是否为反相的判断。
本发明提供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4中,利用公式计算和之间的相位关系。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步骤5中,若判断为电流反相;若判断为电流没有反相。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流是相电流或者序电流。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记忆电压采自线路PT或者母线PT。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优选技术方案中,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保护起动单元、采集单元、计算单元和电流反相判断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第六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保护起动单元,在串补线路发生故障时,使保护起动元件动作;所述采集单元,采集保护安装处的电流和记忆电压所述计算单元,计算线路两侧保护安装处的电流差和之间的相位关系;所述电流反相判断单元,根据得出的和之间的相位关系做出电流是否为反相的判断。
本发明提供的第七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采集单元包括并列设置的电流采集模块和电压采集模块;所述电流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保护安装处电流电压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记忆电压
本发明提供的第八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电流反向判断单元中,若判断为电流反相;若判断为电流没有反相。
本发明提供的第九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装置利用单片机实现。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方法和装置,可以对加装串补电容装置的高压线路电流进行反相识别,可以有效识别串补线路故障后的电流反相特征,防止差动保护的拒动,给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带来有利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串补线路故障示意图。
图2为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判据动作区。
图3为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一种串补线路电流反相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串补线路发生故障,则保护起动元件动作;
(2).采集保护安装处的电流和记忆电压
(3).计算线路两侧保护安装处的电流差
(4).若大于整定值,计算和之间的相位关系;
(5).根据得出的和之间的相位关系做出电流是否为反相的判断;其中,在所述步骤4中,利用公式计算和之间的相位关系;在所述步骤5中,若判断为电流反相;若判断为电流没有反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85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