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架车机升降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7095.1 | 申请日: | 201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邢晓东;李东义;丁辉;邵立鹏;曹晓明;梁亚军;邱海波;焦高军;王明海;陈克芬;张兴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13/00 | 分类号: | B66F13/00;H02P5/7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架车机 升降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架车机升降控制系统,特别是一种变频器与接触器兼容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动车组用地坑式架车机是8或16辆车编组的动车组整体架修作业的专用设备,为了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采用了PLC控制变频器无级调速的方式进行同步控制,需要用到48或96台变频器同时工作,而大量变频器同时工作将大大增加系统的故障率、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影响架车作业。现在一般采用PLC直接控制接触器,接触器再控制电机进行升降及偏差调整。由于采用接触器控制电机,系统启动电流大、启动时的机械冲击大、高度偏差较大。或者采用PLC控制变频器,变频器再控制电机进行升降及偏差调整。由于采用了48或96台变频器同时工作,系统故障率显著增高、维护难度大、可靠性较差、影响架车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为了解决架车机系统启动电流大、启动时的机械冲击大、故障率较高、维护难度大、可靠性差,影响架车作业等问题。本发明采用PLC控制的变频器与接触器控制方式兼容的电机升降及偏差控制方式,可通过触摸屏与PLC随时转换任意多台电机的控制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了架车作业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架车机升降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包括升降电机M与电源线之间的通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PLC控制器、受PLC控制器控制的位于升降电机M和电源线之间的变频器A7、升降接触器KMU2、KMD2、控制模式转换接触器KM70、KM71,其中,变频器A7、控制模式转换接触器KM70串联后接入升降电机M和电源线之间,升降接触器KMU2、KMD2并联与并控制模式转换接触器KM71串接后并接于变频器A7、控制模式转换接触器KM70的两端,所述的升降接触器KMU2、KMD2互为电气联锁,控制模式转换接触器KM70、KM71互为电气联锁。
优选的是:所述的电源线和升降电机M之间设置有电机保护断路器QM10。
优选的是:所述的升降电机M设置有电机的抱闸,电机的抱闸通过接触器KM19连接于电源线上,接触器KM19由PLC控制器控制。
优选的是:所述的电源线和接触器KM19之间设置有断路器Q5。
优选的是:所述的PLC控制器连接有触摸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正常情况下采用变频器控制电机升降及偏差调整,当一台或多台变频器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行时,可通过触摸屏与PLC将其对应的电机切换为接触器控制方式进行升降及偏差调整。这样不仅能够尽量降低系统的启动电流、减小启动时的机械冲击,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还能快速屏蔽掉故障变频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了架车作业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A7为变频器,KMU2与KMD2为升降接触器,互为电气联锁;KM70与KM71为控制模式转换接触器,互为电气联锁。
当变频器A7工作正常时,通过触摸屏与PLC选择KM70吸合,KM71断开,隔离KMU2与KMD2升降接触器,电机M1由变频器A7控制升降及偏差调整;
当变频器A7故障时,通过触摸屏与PLC选择KM70断开,隔离故障变频器,电机M1由KMU2、KMD2与KM71控制升降及偏差调整。
升降接触器KMU2、KMD2,其上端并联接至电机保护断路器QM10的下端口,而其下端则反相连接后接至KM71的上端,KM71与KM70的下端并联接至电机M1。
变频器A7的电源输入端与KMU2及KMD2的上端一起并接至电机保护断路器QM10的下端口,变频器A7的输出端接至KM70的上端,变频器A7的其它I/O点接至PLC的相应I/O点上。
KM19控制电机的抱闸,各接触器的控制线圈由硬件逻辑及PLC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70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