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专用幼儿、小学生校车安全引导臂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6185.9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8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玲;肖健康;刘强;杨清清;马亚轩;周惠民;李祎;曹楠;赵亨付;尹小庆;黄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专用 幼儿 小学生 校车 安全 引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导幼儿、小学生上下车的安全引导臂,尤其是能规范幼儿、小学生上、下车的路径和方向的引导臂,对幼、小学生校车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技术
幼、小学生上、下车时的安全问题往往是比较隐蔽的,容易被忽略的。由于心智不成熟,幼、小学生大都十分好动,对周围潜在的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认识。且对于幼、小学生校车来说,经常会出现大量学生同时上、下车的情况。学生人数一多,秩序就容易乱。现有的校车又没有必要的设施能够强制性地让学生按规定的路径和方向上、下车。若此时不设置强制性引导臂对这些好动的幼儿、小学生进行安全有序的引导,就容易造成拥堵、混乱的场面,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对于以上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设置引导员或老师、志愿者充当引导员指导学生安全有序地上、下车。但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引导员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导臂对上、下车的幼儿、小学生进行引导。该引导臂能规范学生上、下车的路径和方向,并能有效避免学生在校车周围乱窜。本发明并不是用来取代引导员的,而是作为一种辅助装置以更好地协助引导员工作。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引导臂工作时在车门两侧展开,形成一条安全路径,学生排队沿着此路径上、下车。引导臂在学生两侧起着限制作用,幼儿、小学生不能轻易逾越引导臂的限制,因而上、下车的学生队伍会变得更加有秩序,大大减轻了引导员的工作负担。
1.校车引导臂颜色为荧光黄绿色和黑色相间图案,底色为荧光黄绿色。其形状为长方体,长度为50~100cm,宽5~10cm,高3~8cm。
2.在充分考虑幼儿的一般身高后,将引导臂设置在车门两侧(距车门5-10cm均可)距地面50~100cm处,并于此车身蒙皮处开设凹槽,以方便安装引导臂。
3.引导臂一端通过转动副连接固定在凹槽内,另一端能以此为支点实现在竖直方向90°内自由旋转。引导臂不工作时刚好能放入凹槽内,其外观与车身平齐。需要引导臂工作时,引导员只需用手从凹槽中拉出引导臂即可。
4.引导臂设计长度为50~100cm,但如果学生人数过多,就可能发挥不出很好的效果。为此,将引导臂设置成可伸缩式,其结构分为外杆和内杆。内杆外表面尺寸小于外杆内表面尺寸,需要时,可将内杆从外杆中拉出,其完全伸长后引导臂总长度可增长约一倍,这样的 弹性设计即可保证在学生过多时引导臂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用。
5.为了保证引导员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拉出或旋转引导臂的动作,特地在内杆末端安装了环形把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规范了学生上、下车的路径和方向,能防止学生上下车时乱窜,很好地保证了幼儿、小学生上、下校车安全。解决了长期以来令引导员头痛不已的老难题,解除了校车潜在的安全隐患。本发明还能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排队守序的好习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伸长后的立体构造图。
图2是本发明收缩后的立体构造图
图中:1.环形把手,2.引导臂内杆,3.引导臂外杆,4.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引导臂外杆3末端的连接孔4可与校车蒙皮凹槽处的连接孔用开口销和销轴连接形成转动副(附图中未画出),以实现引导臂在竖直方向90度内的转动。引导臂内杆2的径向尺寸小于引导臂外杆3的径向尺寸,内杆2安装在外杆3内,并可在外杆3内自由滑动。当内杆2收于外杆3内时(如图2所示),引导臂长50~100cm。引导员可通过在引导臂内杆2末端设置的环形把手1将内杆2从外杆3中拉出,拉出内杆2后,引导臂总长度伸长一倍。引导臂设置在车门两侧5~10cm处,因此,车门两侧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否则不能安装本装置。针对幼儿的平均身高考虑,引导臂距地面竖直高度设为50~100cm,能较好地规范学生上、下车的路径和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61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