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自检于一身的燃油信号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5007.4 | 申请日: | 201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9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泛华航空仪表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3/30 | 分类号: | G01F23/30;G01F2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检 一身 燃油 信号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航空燃油测量的高可靠性燃油信号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将传统的单干簧式信号器改进为多余度高可靠性并集自检于一身的燃油信号器。
背景技术
在油量到达指定位置时发出告警信号的航空燃油信号器是一种采用单干簧式和带磁铁的浮子,使干簧管吸合完成的器件。信号的关键部件是干簧管组件,可靠度是由其内置干簧管来保证的。干簧管部件可靠性得到提高也就是信号器可靠性的提高,单干簧式干簧的可靠性也就是信号器的可靠性。但干簧管和继电器可靠性很难大幅度提高。该信号器中的干簧管都是用环氧树脂胶灌进导杆内的,具有不可修复性,。一但干簧管发生故障,整个信号器都将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干簧管失效模式分两种:开路和短路。在航空航天信号器的使用过程中,干簧管最大的失效模式为干簧管损坏造成开路现象。干簧管失效率为0.003,可靠度为0.997。干簧管出现断路故障模式与短路故障模式的比例为2∶1,即断路故障率为0.002,短路故障概率为0.00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高可靠性,并能够进行自检的燃油信号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自检于一身的燃油信号器,包括,一个通过磁体吸合干簧管的磁性浮子组合件2和固联在安装座3上的线路板4及接线盒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簧管是一个两两干簧并联后串联而成的余度干簧管组合件,在干簧管玻璃护套10的柱体上绕有分别电连接继电器8和浮子组合件2的自检线圈7。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先并后串的多干簧并串余度设计模式,在干簧管管体外面绕线圈,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使干簧吸合,并自检。在干簧管可靠性很难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号器可靠性。本发明在干簧继电器质量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对燃油信号器核心部件干簧继电器采用并串联的余度设计方式,达到迅速提高燃油信号器可靠性。可靠度超过了现有技术普通单干簧式信号器。试验证明本发明采用的串联干簧管的可靠度R=0.999988。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图1是本发明集自检于一身的燃油信号器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绕有自检线圈(7)的干簧管组合件(6)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两两干簧并联的余度干簧管组合件串联电路图。
图中:1外体,2浮子组合件,3安装座,4线路板,5接线盒,6干簧管组合件,7自检线圈,8继电器,9簧片,10干簧管玻璃护套,11惰性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实施例中将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
参阅图1,一种集自检于一身的燃油信号器,包括:一个通过磁体吸合干簧管的磁性浮子组合件2和固联在安装座3上的线路板4及接线盒5。磁性浮子组合件2装配在外体1的筒体内。干簧管组合件6通过浮子组合件2和安装座3的中心装配孔相连线路板4及接线盒5。燃油信号器工作时,性浮子组合件2根据油面位置发生变化,当浮子随油面到预定位置时,浮子磁性使干簧管组合件6接通继电器8,发出控制信号。
参阅图2,浮子组合件2驱动干簧管组合件6,干簧管玻璃护套的柱体上的自检线圈7通过限流电阻R连接线路板4,干簧管组件工作后连接继电器8,继电器8相连安装座3。继电器工作后发出控制信号。
信号器检测时,电源通过限流电阻R,加载在自检线圈7上,自检线圈7产生自检磁场,接通干簧管,干簧管接通后电源加载在继电器8线圈上,接通继电器8,实现大功率负载的控制。
参阅图3、图4。干簧管是一个由图3所示两两干簧并联后串联而成的多干干簧管组合件,在干簧管的玻璃护套的柱体上绕有图3所示的自检线圈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泛华航空仪表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泛华航空仪表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50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