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龙果的栽培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23941.2 | 申请日: | 2011-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7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刚;袁理春;段曰汤;沙毓沧;何璐;马开华;张德;陈艺齐;杨子祥;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9/12 |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康珉 | 
| 地址: | 6513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龙果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果树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火龙果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为仙人掌科(Cactaceae)量天尺属(Hylocereus undatus)植物;其果实也称火龙果,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因其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火龙果耐旱、耐高温、喜光,对土质要求不严,平地、山坡、沙石地均可种植,最适的土壤pH值为6-7.5,不耐霜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5℃,低温高于5℃的地方均可露天种植,冬季温度低于0℃的地区采用简易大棚种植。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红壤或壤土中生长良好,具气生根,根多强壮,生命力极其旺盛。火龙果的开花结果期为每年的5-11月,一年内陆续开花5-6批,若管理条件好,一年可陆续开花10-12批次,定植后第2年即可结果,第三年进入盛产期。
现有技术的火龙果的栽培模式以柱式栽培最为普遍,柱式栽培就是立一根水泥柱或木柱,在柱的周围种植3~4株火龙果苗,让植株攀附着立柱向上生长的栽培方式,其优点是生产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但由于茎节攀缘根需攀附在墙壁、篱笆、水泥柱上,枝条伸展能力有限,导致簇件空间浪费,种植地水肥及光合作用利用率较差,并且柱式栽培枝条密度过大导致导致果实较小或增加疏花、疏果成本,过度修剪则影响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火龙果柱式栽培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园地水肥及光合利用率的火龙果的栽培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火龙果的栽培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A、 开挖种植沟:按3m行距开挖宽50cm,深30cm种植沟;
B、 回土:以腐熟农家肥与土按质量比为1:2的比例混合的混合土回填在种植沟内,起成20cm高的畦面;
C、 立柱:在种植沟中央栽立水泥柱,水泥柱之间的距离为2m,水泥柱高为2m,水泥柱垂直埋入土中50cm,在距离土面70cm处的每根水泥柱上打孔穿入第一层螺纹钢筋横梁,第一层螺纹钢筋横梁的长为70cm或40cm,分别在两根水泥柱的第一层螺纹钢筋横梁相对的两端之间固定第一层钢绳Ⅰ和第一层钢绳Ⅱ;在距离土面140cm处的水泥柱上打孔穿入第二层螺纹钢筋横梁,第二层螺纹钢筋横梁的长为70cm,分别在两根水泥柱的第二层螺纹钢筋横梁相对的两端之间固定第二层钢绳Ⅰ和第二层钢绳Ⅱ;
D、定植:水泥柱之间的畦面中央为扦插区,在扦插区扦插4株火龙果茎蔓,扦插密度为分别距离两根水泥柱10cm处各扦插1株火龙果茎蔓,再在分别距离两根水泥柱70cm处各扦插一株火龙果茎蔓,扦插深度为10cm;
E、 整形:扦插成活后,每株火龙果留2枝枝条作为一级分枝,剪除其余枝条,将2枝枝条分别用牵绳牵引,将牵绳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层钢绳Ⅰ和第一层钢绳Ⅱ上,待一级分枝生长至高度超过第一层钢绳时,打顶促梢,并拆除牵绳,将两根一级分枝茎蔓分别捆绑于第一层钢绳Ⅰ和第一层钢绳Ⅱ上,待一级分支长出新枝后,留3枝新枝作为二级分枝,剪除其余新枝;待二级分枝生长至高度超过第二层钢绳时,打顶促梢,并将3枝二级分枝分离捆绑于第二层钢绳Ⅰ和第二层钢绳Ⅱ上,待二级分支长出新枝后,留5枝新枝条作为三级分枝,剪除其余新枝。
所述的水泥柱也可换成其它材料的柱;所述的螺纹钢筋横梁和钢绳也可换成其它材料的横梁和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园地空间,提高了火龙果对整个园地水肥及光能的吸收,增加了单果重及单位面积的产量,种植三年平均亩产可达1999.5kg,比常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44%。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或实施例2火龙果种植沟和水泥柱及拉钢绳的示意图,图中个标记依次是:1—种植沟;2—水泥柱;3—第一层螺纹钢筋横梁;4—第二层螺纹钢筋横梁;5—第一层钢绳Ⅰ;6—第一层钢绳Ⅱ;7—第二层钢绳Ⅰ;8—第二层钢绳Ⅱ;9—扦插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方案。
实施例1
本发明火龙果的栽培方法,其操作步骤如下:
A、开挖种植沟:按3m行距开挖宽50cm,深30cm种植沟1,种植沟长15m;种植沟的长度还可根据地形和种植量确定;
B、 回土:以腐熟农家肥与土按质量比为1:2的比例混合的混合土回填在种植沟1内,起成20cm高的畦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39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