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卡特拉链霉菌NB20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3430.0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媚;舒灿伟;周而勋;高艳丽;张德涛;范家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02;A01P1/00;A01P3/00;C12R1/465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卡特 拉链 霉菌 nb20 及其 培养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微生物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特拉链霉菌NB20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植物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香蕉是世界著名的热带水果,也是华南地区四大名果之一,香蕉产业在华南地区的农业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香蕉采后果实腐烂一直是制约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腐烂损失高达15%~30%,而由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引起的炭疽病(anthracnose)是导致香蕉果实腐烂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着我国香蕉的北运和出口。目前多采用杀菌剂浸果防治香蕉果实腐烂,以延长货架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病原菌抗药性的出现,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控制香蕉果实采后病害的研究热点。
植物周围不仅存在病原菌,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病原菌,其中有的还是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这些拮抗微生物可通过与病原菌的抗生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及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等机理来抑制病原菌,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此外,拮抗微生物对环境安全,不像化学农药那样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对人畜的毒害,同时拮抗微生物不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有些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且实际生产工艺简单。因此,利用拮抗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目前,人们已经分离到多种对各种不同植物病害有不同程度防治效果的拮抗微生物,其中有些己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产生了相当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除了运用化学农药和植物提取物防控植物病害外,在微生物方面,也有关于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拮抗微生物进行植物病害防治的报道,如中国专利文献:一种植物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制备方法,公开日:2004/06/23,公开号为:1506455;一株可产生铁载体的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及其应用,公开日:2008/07/30,公开号为:101230327;一株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公开日:2008/08/27,公开号为:101250495;一种铜绿假单胞菌D10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公开日:2010/04/28,公开号为:101698828A;一种枯草芽孢杆菌A16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公开日:2010/04/28,公开号为:101698829A。其它文献:罗萍等. 香蕉炭疽菌拮抗生防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现代食品科技,2011-4-19;陈旭玉等. 香蕉炭疽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微生物学杂志,2011-01-18;许曼琳等. 芽孢杆菌两菌株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08-21;赵志颖等. 香蕉炭疽病生防拮抗菌筛选及其作用机制.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8-06-12;何红等. 辣椒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和BS-1防治香蕉炭疽病.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2-12-30。未见有关于卡特拉链霉菌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株具有可抑制包括香蕉炭疽病菌在内的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放线菌菌株。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卡特拉链霉菌NB20,分类命名为:卡特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katrae,于2011年10月24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5382。本发明中对上述菌株简称为卡特拉链霉菌NB20。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物菌剂,该生物菌剂含有卡特拉链霉菌NB20或含有卡特拉链霉菌NB20发酵液(即培养液)经过滤后的无菌滤液,所述无菌滤液优选用卡特拉链霉菌NB20培养液经过离心取得的上清再经过细菌过滤器过滤获得。
该卡特拉链霉菌NB20的培养方法,培养条件如下:以大豆粉发酵液(大豆粉10.0 g,NaCl 2.5 g,CaCO3 2.0 g,蛋白胨 3.0 g,葡萄糖10.0 g,加水混匀至1 L)为培养基,在28 ℃、转速180 r/min条件下培养4 d,即得到可直接应用的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34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嗜热菌蛋白酶的固定化方法
- 下一篇:两步醋酸发酵法生产食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