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链霉菌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1045.2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0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饶敏;罗敏玉;靳旭;阮丽军;戈梅;夏兴;潘志梁;廖灵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
主分类号: | C12P21/02 | 分类号: | C12P21/02;C12R1/465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 31104 | 代理人: | 应云平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霉菌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领域,具体涉及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s)CGMCC No.4027用于制备arylomycins的应用。
背景技术
Alexandra等在2002年从Streptomyces sp.Tü6075分离得到了两组脂肽类化合物arylomycins,包括arylomycins A和arylomycins B(Schimana,Gebhardt et al.2002)。它们都属于六肽化合物,含有相同肽链(D-Me-Ser-D-Ala-Gly-L-Me-Hpg-L-Ala-L-Tyr),不同的是,arylomycins B中的Tyr含有-NO2取代基。
本发明的申请人通过自然筛选的方法获得了一株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s),于2010年7月20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正式保藏,保藏单位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号为:CGMCCNo.4027。目前对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申请人在对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s)CGMCC No.4027的代谢产物的研究过程中,分离得到了两种化合物,经结构鉴定为arylomycin A2和arylomycin A4。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s)CGMCCNo.4027的应用,用于通过发酵制备arylomycin A2和arylomycin A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发酵的种子培养条件为:
培养温度为28~30℃,培养时间为46~50h;
种子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可溶性淀粉8%,黄豆饼粉5%,磷酸氢二钾0.02%,pH 7.0~7.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发酵的摇瓶发酵条件为:
发酵温度为28~30℃,发酵时间为4~6天;
发酵培养基组成:黄豆饼粉2.4%,糊精3.2%,葡萄糖0.6%,磷酸氢二钾0.02%,氯化钠0.15%,pH 7.0~7.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发酵的发酵罐发酵条件为:
发酵温度为28~30℃,发酵时间为4~6天;
发酵培养基组成:糊精6%,黄豆饼粉2%,磷酸氢二钾0.02%,氯化钠0.15%,pH 7.0~7.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arylomycin A2和arylomycin A4的制备还包括将发酵液经大孔树脂吸附和制备型HPLC分离的步骤。
本发明的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s)CGMCC No.4027可以发酵生产arylomycinA2和arylomycinA4,为arylomycins的制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arylomycins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制备液相色谱图。
图3为化合物1的高分辨质谱图。
图4为化合物2的高分辨质谱图。
图5为化合物1的氨基酸分析图。
图6为化合物2的氨基酸分析图。
图7为化合物1的MS/MS谱图。
图8为化合物2的MS/MS谱图。
图9为化合物1的氢谱图。
图10为化合物1的碳谱图。
图11为化合物1的二维谱谱图,其中(a)为cosy谱图,(b)为dept谱图,(c)为HMBC谱图,(d)为HMQC谱图,(e)为TOCSY谱图。
图12为化合物2的氢谱图。
图13为化合物2的碳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所用的菌种为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s),已于2010年7月2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号CGMCC No.4027。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培养基的配方(w/v)如下:
斜面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硝酸钾0.1%,磷酸氢二钾0.05%,氯化钠0.05%,琼脂2%,pH 7.2~7.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未经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10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