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聚物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9732.0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9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征;王锐;周杨;张清明;杨磊;赵志忠;谢义兵;王坤昂;朱文仲;冷元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G01M3/16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3***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聚物 防渗墙 连续性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利设施检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深埋于水库、河流堤坝内的高聚物防渗墙渗漏性能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任务十分繁重。高聚物防渗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堤坝防渗加固新技术:往河道或水库堤坝上开挖的注浆槽孔内,注入一种“高聚物”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后体积迅速膨胀,把槽孔充满并固化成高聚物薄片体,相邻槽孔薄片体便紧密胶结,形成连续的高聚物防渗体。该技术具有快捷、超薄、微创、轻质、高韧、经济、耐久等优点。近几年,高聚物防渗墙技术在水库大坝、堤防除险加固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较成熟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高聚物防渗墙技术符合堤坝除险加固的迫切需求,逐步成为中、小型水库及堤坝防渗加固的主要措施。
目前,深埋于堤坝内的高聚物防渗墙的防渗检测,只限于传感器布置于地面的检测方法,而这种地面检测存在工作量大,检测精度较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高聚物防渗墙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的精细检测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简便,快速,检测精度高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它采用下述步骤:
一、在防渗墙两侧分别钻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均与防渗墙平行,供电电极孔横向直径线与测量电极孔横向直径线互为延长线且与防渗墙面垂直,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距防渗墙体的距离相等;
二、在供电电极孔内放置一对上下供电电极,在测量电极孔内放置一对上下测量电极,上供电电极与上测量电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下供电电极与下测量电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上供电电极与下供电电极之间距离 =上测量电极与下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通过导线与地面主机连接;
三、向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注满水;
四、检测开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同步移动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每移动一次电极,地面主机取得一个两测量电极之间的电压UMN和供电电流I,根据电阻率公式ρ=KUMN/I得到测点位置的电阻率ρ,以测量电极的电极连线中点作为测点位置,式中I为供电极电流、K=1;
五、作图,以测点位置为横坐标,以测点电阻率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标出两者交点,将标出的点连接;
六、分析判断:根据图中的电阻率急剧升高时,可判断为墙体缺陷或墙底。
相邻两测点距为0.2~1.0米。
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至防渗墙墙体的距离均为0.2~0.3米。
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钻孔深度应超过防渗墙深度,超出量为2~4米。
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可利用泥浆或清水护壁。
本发明根据垂直布设的高电阻率墙体对电场的屏蔽作用而设计,防渗墙如果有发生渗漏地方,由于水的导电性,使得防渗墙体渗漏处的电阻率发生急剧性变化,从而判断防渗墙的防渗漏性能。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施工简便、快速,因检测点离防渗墙体近,特别是近距离检测渗漏,因而检测精度高,判断渗漏点准确,给后续的维护防渗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给河流,水库的防洪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地面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动态检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数据分析图。
图4为实测数据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防渗墙墙底深为4.5米,
由图1、图2可以看出:本发明采用下述步骤:
一、在防渗墙2两侧分别钻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均与防渗墙平行,供电电极孔1横向直径线与测量电极孔3横向直径线互为延长线且与防渗墙面垂直,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距防渗墙体的距离相均为0.3米;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利用泥浆护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97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喇叭装置
- 下一篇: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及换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