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钉防脱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8529.1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2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沈雷;彭超;丁琳;徐水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B27/14 | 分类号: | B25B27/14 |
代理公司: |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专利中心 11215 | 代理人: | 容敦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钉 脱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连接防脱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螺钉防脱落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产品装配过程中都需要用螺丝刀、内六角板手等工具来拧紧螺钉、平垫圈、弹簧垫圈组件。在产品装配过程中单机安装的位置各不相同,螺丝刀、内六角板手等工具都不能佷方便的将螺钉、平垫圈、弹簧垫圈组件顺利的安装到螺孔中,而且在装配过程中一不小心会将螺钉、平垫圈和弹簧垫圈掉到产品中,有时为了寻找一个掉到产品中螺钉、平垫圈或弹簧垫圈,要用几小时或几天时间才能寻找到。这样严重影响了产品研制的周期,给产品带来了很大不安全隐患。
产品总装操作人员在装配过程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防止螺钉、平垫圈、弹簧垫掉到产品中,但是效果都不明显。目前国内市场上也没有合适的工具可采用。所以解决螺钉、平垫圈、弹簧垫掉到产品上的问题迫在眉睫。
所以需对产品装配工具进行改进,用一种新的螺钉防脱落装置来替代螺丝刀、内六角板手等工具,以满足总装操作人员在装配中的需要。
目前没有发现同本发明类似技术的说明或报道,也尚未收集到国内外类似的资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在产品装配过程中用螺丝刀、内六角板手等工具来拧紧螺钉、平垫圈、弹簧垫圈组件的工具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螺钉防脱落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钉固定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长螺杆、套杆、螺套、圆板、弹簧、六角杆,其中,所述套杆的前端有一个缺口,用于容纳待装零件;螺套装到套杆中,安装完毕后在螺套和套杆的端面进行焊接;圆板通过螺钉安装在六角杆上,并与六角杆一起形成六角杆组件;弹簧安装在套杆中,其一端抵靠于套杆内的阶梯上,另一端与圆板接触,长螺杆从套杆的一段旋入后,随着长螺杆移动,长螺杆的头部顶住圆板,使六角杆产生位移,圆板压缩弹簧,实现六角杆的头部进入待装零件。其中,套杆(2)在精加工之前采用氮化处理,处理后的套杆表面硬度达到RC50,长螺杆(1)采用牌号为40Cr碳素结构钢,螺套(3)采用抗腐蚀性高的1Cr18Ni9Ti含钛不锈钢,确保螺套(3)和长螺杆(1)在转动过程中不发生咬死。
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述长螺杆有多种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并且精确快速定位。所述六角杆,可以上下移动,能保证与螺钉头部内六角孔正确连接,连接完毕后再转动长螺杆时能把螺钉、平垫圈、弹簧垫圈组件精确快速安装到螺孔中。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所述的螺钉防脱落装置结构图;
图2 本发明所述的套杆结构图;
图3、本发明所述的套杆加工流程图,
图4、本发明所述的结构放大图。
其中:1-长螺杆,2-套杆,3-螺套,4-圆板,5-弹簧,6-六角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如图1所示,一种螺钉防脱落装置,该装置包括长螺杆1、套杆2、螺套3、圆板4、弹簧5、六角杆6,其中,所述套杆2的前端有一个缺口,用于容纳待装零件;螺套3装到套杆2中,安装完毕后在螺套3和套杆2的端面进行焊接;圆板4通过螺钉安装在六角杆6上,并与六角杆一起形成六角杆组件;弹簧5安装在套杆2中,其一端抵靠于套杆2内的阶梯上,另一端与圆板4接触,长螺杆1从套杆2的一段旋入后,随着长螺杆1移动,长螺杆1的头部顶住圆板4,使六角杆6产生位移,圆板4压缩弹簧5,实现六角杆6的头部进入待装零件。
所述长螺杆1如图1所示,长螺杆1的长度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可以进行调节,长度有120mm、150mm、200mm、250mm等多种规格,螺杆1选用的材料是强度高并具有足够塑性和韧性的牌号为40Cr(GB702-86)优质碳素结构钢制成。
所述套杆2如图2所示,套杆2是轴类零件,是本装置中一个关键部件,又是一个主要受力零件,为了保证套杆2的强度、耐磨性和韧性等要求。套杆2先按图纸的外形要求进行粗加工,为了防止变形,放加工余量1mm~2mm,然后进行调质处理,使材料的组织结构成为回火索氏体组织来提高机体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经调质处理后,再进行半精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放磨削余量0.2mm~0.3mm,为了提高耐磨性和稳定性,在精加工之前采用氮化处理。经氮化处理后的套杆表面硬度(即洛氏硬度)达到RC50,具有很强的耐磨性,同时提高其疲劳强度(提高25%左右)。最后进行磨削加工。为了加强套杆2强度和耐磨性,具体加工工艺流程按图3套杆的加工流程图进行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85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