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缆绳释放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415472.X | 申请日: | 2011-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8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 发明(设计)人: | 何立岩;康守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3C11/48 | 分类号: | B63C11/48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缆绳 释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下机器人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缆绳释放器。
背景技术
缆绳释放器是一种搭载于水下机器人上(通常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与水下机器人共同完成水下打捞作业的常用工具。缆绳释放器作业时,首先需将其安装在ROV的框架上,其缆绳自由端通常连接有弹簧挂钩,弹簧挂钩通常由ROV上的机械手夹持。当ROV携带缆绳释放器下潜至作业区域并发现需挂缆沉物后,由机械手将弹簧挂钩挂在沉物挂接部位上,实现缆绳释放器与水下沉物的连接;随后ROV携带缆绳释放器一同上浮,缆绳由缆绳释放器中同时释放;最后,当ROV上浮至水面后,上浮过程中已释放的缆绳便实现了水面救捞母船和水下沉物的缆绳连接。
目前,常用的缆绳释放器的缆绳自由端分为内抽头式的结构及外抽头式的结构两种。内抽头式缆绳释放器的本体和缠绕的缆绳之间无相对转动,缆绳由轴向抽出,使用过程中缆绳由内层向外层释放会存在缆绳塌陷等问题。而外抽头式缆绳释放器的本体和缠绕的缆绳之间有相对转动,缆绳由径向抽出,使用过程中由于缆绳外层无径向及轴向约束力,缆绳由外层向内层释放过程中会存在轴向绳圈及径向绳层松懈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内抽头式缆绳释放器或外抽头式缆绳释放器存在的缆绳塌陷或绳圈、绳层松懈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缆绳释放器。该缆绳释放器的缆绳在放缆过程中,缆绳井井有条、一丝不乱,既无内抽头式缆绳塌陷问题,也无外抽头式缆绳轴向绳圈及径向绳层之间的松懈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框架下支座、缆绳贮存卷筒及框架上支座,其中框架下支座与框架上支座之间通过多根框架支撑杆相连,所述缆绳贮存卷筒通过水下滑动轴承与框架下支座连接;缆绳的一端连接于缆绳贮存卷筒,由左向右、至内而外排布在所述缆绳贮存卷筒上;所述框架上支座在缠缆时连接有回转套、在出缆时连接有导缆帽。
其中:所述缆绳贮存卷筒的一端与框架下支座通过水下滑动轴承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框架上支座之间留有过缆通道;所述框架下支座内表面中间沿轴向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缆绳贮存卷筒的一端中间沿轴向向内设有第二凸起,该第二凸起中间设有通孔,所述第二凸起通过水下滑动轴承与所述第一凸起连接;所述缆绳贮存卷筒另一端的轴向截面为两个中空的锥台、两锥台大直径的边缘相连,连接处为圆滑过渡;在出缆时,所述缆绳贮存卷筒与框架下支座之间通过固定螺钉固接,所述缆绳的外部套装有弹性包衣;所述弹性包衣的一端被夹紧在缆绳贮存卷筒与框架下支座之间,弹性包衣通过弹性变形产生轴向及径向两个方向的压紧力、与缆绳抵接;所述导缆帽的一端开有导缆帽口,另一端的边缘向外延伸、与所述框架上支座连接;所述缆绳经过缆绳贮存卷筒与框架上支座之间的过缆通道、由所述导缆帽口穿出;所述回转套套在缆绳贮存卷筒的另一端,在缠缆时,所述缆绳贮存卷筒的另一端上安装有转动手柄;所述多根框架支撑杆上均套设有弹簧挡圈,各弹簧挡圈与框架下支座或框架上支座抵接。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水下工作时无零部件间的相对移动及转动,大大提高了其工作的可靠性。
2.出缆时,缆绳通过弹性包衣的弹性变形产生的轴向及径向两个方向的压紧力,始终紧箍在缆绳贮存卷筒上,使得缆绳释放器的放缆过程井井有条、一丝不乱,既无内抽头式缆绳释放器的缆绳塌陷问题,也无外抽头式缆绳释放器的缆绳轴向绳圈及径向绳层之间的松懈缺陷。
3.本发明缆绳贮存卷筒的另一端(右端)加工成带锥角的鼓形,这一结构形式使得缆绳释放过程中,缆绳通过过缆通道时更加平滑、顺畅,有利于缆绳的释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缆绳释放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缠缆状态);
图2为本发明缆绳释放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出缆状态);
其中:1为框架下支座,2为水下滑动轴承,3为缆绳贮存卷筒,4为框架支撑杆,5为框架上支座,6为回转套,7为转动手柄,8为弹簧挡圈,9为导缆帽,10为缆绳,11为弹性包衣,12为固定螺钉,13为导缆帽口,14为第一凸起,15为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54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式飞机刹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平行流多孔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