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绕射波叠前偏移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414425.3 | 申请日: | 2011-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0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真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赵秀斌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绕射波叠前 偏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震波偏移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绕射波叠前偏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物理学中,把波绕过障碍物而传播的现象称为绕射。绕射时,波的路径发生了改变或弯曲,它符合惠更斯原理。在油气勘探中,当地质体尺寸小于地震波长时,会有绕射产生。常见的有断点绕射波:断面绕射波,以及逢洞型储层产生的绕射等。可见,绕射波中含有丰富的地下小尺度地质体得信息,这些信息对一些油气藏的描述非常重要。因此,绕射波的成像技术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技术。
通常在地震记录中不但有绕射波,其主要还包括反射波,以及其它波。当前研究绕射波成像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分离,或者称为绕射波信息提取,而后再对绕射波场进行成像。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要得到完全的绕射波场,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进行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分离基本出发点就是二者的轨迹不一样,这点在叠加剖面很明显,但在叠前对于某个点来说,反射波是绕射波的一部分,实现反射波与绕射波的分离难度很大。
反射波与绕射波不易区分的情况有许多种,一种是当绕射波射线与入射波射线夹角较小时,绕射波与自激自收(即激发点接收到的反射波)的反射波干涉在一起;另外一种是,当绕射波与反射波相切时,绕射波与反射波干涉。总之,只要反射波与绕射波发生干涉,二者就不易区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用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用分离反射波的,绕射波叠前偏移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绕射波叠前偏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于地下某个成像点,计算绕射波轨迹;
步骤2:以入射线与垂直轴的夹角确定为入射线角;
步骤3:以出射线与垂直轴的夹角确定为出射线角;
步骤4:确定绕射轨迹顶点位置,然后分别转步骤5和6;
步骤5:入射线角为零或较小时,判断该成像点是否为绕射点,如果是绕射点,则取两段数据相减的绝对值,并使其与绕射点振幅同相作为该成像点绕射成像的结果,然后转步骤10;
步骤6:入射线角不为零或大于某个较小的角度,而且,入射线与反射线夹角大于某个角度时,确定强振幅带;
步骤7:对于绕射波同相强振幅带外两边数据分别叠加;
步骤8:如果同相强振幅带外两边叠加数据反相,则将两边平均叠加结果反相叠加,符号保持与同相强振幅带内叠加结果一致;
步骤9:如果同相强振幅带外两边叠加数据同相,则直接将结果叠加;
步骤10:对地下每个成像点都进行上面的步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步骤10 后还包括步骤11:对每个得到激发点、不同记录点的数据都进行上面的步骤,最终得到绕射波成像结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绕射波叠前偏移的方法避免了难度很大的在地震波中分离出绕射波才能进行叠前偏移的弊端。应用本发明的绕射波叠前偏移的方法,不用分离反射波的,就可以对绕射波进行叠前偏移。从而可以更加高效的对地震波绕射波进行叠前偏移分析。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绕射波叠前偏移的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绕射波与反射波轨迹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入射线与出射线夹角为5度时绕射波成像结果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入射线与出射线夹角为10度时绕射波成像结果示意图;
图4是为了便于理解图2、图3中所示的结果的,反射波成像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我们发明的核心在于,根据振幅的变化可以确定绕射轨迹上反射波的范围,进而确定绕射波的范围。由于反射波与绕射波相比振幅要比绕射波强很多,与反射波重合且反射波占优的那部分绕射波在绕射波偏移(成像)中不予考虑,从而实现其余部分的绕射波的成像。
绕射波与反射波在规律上有明显的不同。一是,绕射波能量低于反射波,因此,在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在绕射波轨迹上会存在明显的同相能量带;二是,绕射波会发生反相的现象;三是,反射波与绕射波轨迹不同。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44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