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与自动化广为配套的锁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1835.2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1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杨远敏;宁娅姗;宁永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远敏 |
主分类号: | E05B47/00 | 分类号: | E05B47/00;E05B63/14;E05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42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广为 配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防盗锁部件,属于机电一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能手动操作,特别是在上、去排锁时(却上、去天、地锁时),程序特别复杂,这显然和现代快节迫快的情况不相适应。二是不能与现代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配合接轨,无法提高密级与自动化程度。三是门上有钥匙孔,易造成作案 薄弱环节,为作案人造成了侥幸心理。
目前市面上虽然逐渐开始出现了电子控制锁为核心的自动化门,但有以下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一是根本不具备用械钥匙开门的形式,或是虽能用机械钥匙开门,但只能实现有条件的开门形式,一旦电子部分发生故障或有钥匙丢失等意外情况,需要专业人员维修,不能立即配“电钥匙”进屋,成为严重缺陷,二是关门与开门过程时间慢,不能紧急避免与解除屋外屋内出现的紧急情况与突发事件,原机械锁的防盗门因为有斜舌结构存在,反能克服,由于存在这两方面的不足,从某种意义讲,其性能反不如机械锁门,推广困难。三是自动化锁门的种类少,优良产品还十分缺乏,需要丰富。
调查结果表明:只能用手动操作锁的门先天不足不是一种好产品,但它却有精典的用机械钥匙开门的结构与功能;许多自动化性能锁的门,由于存在上述两重缺点又大大弱化了其优势,而形成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门中锁的结构未能保留原机械锁的主要精典结构,而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存在以上难点:手动开锁是用族转方法,且力量很大,而电动部件商场的成品为水平方向牵引运动,而且相对力量小,因为门锁的体积有限不可能将其电动部件设计很大。
发明内容
为克服普通机械锁防盗门,只能手动操作及密级低的缺点,为克服现有许多自动化电子锁门,不能手动,或只能有条件的手动,或关、开门速度慢等严重不足,本发明主要任务与目的是:在目前广泛使用普通防盗锁门的基础上,保留传统中用机械钥匙开门的精典机械结构,增加能与电动器件配合的元件与装置,进行创新与发展,从而使本发明成为一种既可以使用普通机械钥匙又能与所有先进电路配合使用的双用防盗锁。
本发明所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能与自动化广为配套的锁,“由三向五舌机械锁”与“动力一片”“动力二片”“电动机及附属部件”“无锁孔的门”科学组成,其特征是:
创新后的机械锁是在原锁的基础上新加了两块金属片,“动力一片”与“动力二片”。其中:
“动力一片”的形状与安装方法是:用金属片加工而成,该片分为前段部份与后段部份,前段部分加工为宽状,在前段部份离边缘的地方,加工有一定长度的水平导向槽,其方向与锁舌运动方向一致,在水平导向槽一侧约为中间的部位加工有一条形的梭槽,其方向与锁舌运动方向垂直,靠近边缘的一头大,称为梭槽始部,靠近水平导向槽的一头小,称为梭槽底部,梭槽中间部位低,两端高,梭槽底部到始部的两条斜边,均为直线形线条和为曲线形线条连结组成;后段加工为窄状,末端加工一个与电动牵引头相连的小园孔。
“动力二片”的形状与特征是:一端与排锁舌运动轨迹相同能水平方向的前后运动的相连体连接,另一端为末端,在末端沿水平运动方向,加工有一定长度的条槽或较大的孔。
“电动机及附属部件”是:把电动力部件固定在一块金属板上,金属板固定在原机械锁上,调整电动部件的中心线、让“动力一片”与“动力二片”的中心线与排锁舌连体的中心线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动力一片”与“动力二片”前端插入锁体内装配时重叠,该片用连接件将“动力一片” “动力二片”末端的小孔与电动机部件的牵引小孔实现三部件的连接。
“无锁孔的门”是:防盗门面用机械钥匙开门的锁孔采用了封闭的状态。
2、“动力一片”中的梭形槽的两条长边为直线形线条,也可为直线或曲线组成。
3、“动力一片”的梭形槽与核心片的边缘形成“破口”状态。
4、“无锁孔的门”的处理方式是用一块材料裁剪成遮掩片把锁孔遮掩,遮掩片与门之间采用螺丝连接。
5、微电动机部件是一种商业界市场上称之为的汽车中控锁的动力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远敏,未经杨远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18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