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座椅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1384.2 | 申请日: | 2011-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1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林亚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亚航;林云翔 |
主分类号: | B60N2/427 | 分类号: | B60N2/4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5200 云南省昆明市寻***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座椅 | ||
技术领域
汽车安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上安全带、安全气囊、ABS、ESP等主、被动安全装置的普及,汽车的安全性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安全性能已经今非昔比。但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交通事故数量也随之增加,它已成为潜伏在驾乘人员身边的一个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3906164起,受伤254075人,死亡65225人。其中不少肇事车辆都安装了安全带、安全气囊、ABS等主、被动安全装置,但还是出现了较多的人员伤亡现象。经统计,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驾乘人员胸部、头部受到硬物的撞击和挤压以及头部、颈部与座椅头枕碰撞导致损伤所致。
该安全座椅在车辆发生碰撞、翻滚等极端情况时,通过变换车辆座椅形态产生减小人体面的受撞击面积,增加人体重要部位与撞击点在水平和垂直面上的安全距离,改变、分解、降低人体承受冲击力,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全方位保护效果,从而保护驾乘人员生命安全。
该项技术革新与其他方式的区别
现有的车辆座椅主要是通过使用新材料、新结构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好的支撑,其安全效果主要偏重于减小作用于人体头、颈部的撞击力来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而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也只是取到固定驾乘人员和缓冲撞击力的作用。如果驾驶舱没有发生变形,上述几种方式还是能够有效确保驾乘人员安全的。但如果驾驶舱发生较大变形时,驾乘人员依然很容易因为头部和胸部等重要器官受到挤压而造成伤亡。
而本革新座椅主要是通过改变人体姿态来实现对驾乘人员的安全防护。即使驾驶舱发生变形、损坏后,由于该革新能够产生减小人体面的受撞击面积,增加人体重要部位与撞击点在水平和垂直面上的安全距离,改变、分解、降低人体承受冲击力,为驾乘人员头部提供全方位保护效果。通过以上效果,能够有效避免驾乘人员胸部、头部受到硬物的撞击和挤压以及头部、颈部与座椅头枕碰撞导致损伤,为驾乘人员提供更大的生存机会,有效降低伤亡率。
发明内容
利用力的分解原理,通过调整驾乘人员姿态,对外来撞击力进行分解。同时,通过调整驾乘人员姿态增大安全距离,对驾乘人员头部提供保护。
具体实施方式
1、首先,驾乘人员要确保正确使用座椅式安全带,以下措施才能生效。
2、通过座椅后支架降低高度、座椅前移、靠背后仰、抬高腿部支撑,使座椅从直立状态改变为后仰状态。增加驾乘人员与碰撞点之间在垂直和水平面上的安全距离,远离碰撞点,避免重要部位遭受挤压、碰撞伤害。同时还能改变人体受力方向,分解人体所受撞击力。
3、座椅靠背以及头枕安装气囊。当发生追尾人体由于惯性离开座椅靠背时,座椅靠背以及头枕的气囊打开。当人体由于惯性再次返回撞击座椅靠背以及头枕时,气囊将有效降低头部、颈部、脊椎所受的撞击力。
附图说明
图1:该图为正常状态下的座椅形态。当发生碰撞、翻滚时,通过E点下降,F点向前、向上移动,人体坐姿由图1所示的直立式变成图2所示的半卧式。
图2:该图为发生碰撞中的座椅形态。当人体由于惯性前倾离开靠背时,后座靠背、头枕的气囊打开。由于座椅高度下降和后仰,增加了人体头部和胸部等重要器官与A、B、C点的安全距离。
图3:该图为发生碰撞后的座椅形态。人体回落到靠背时,靠背上的气囊将为后脑及颈部提供缓冲。
注解:A点为方向盘,B为前挡玻璃,C点为车顶,D为气囊,E为座椅后部,F为座椅前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亚航;林云翔,未经林亚航;林云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13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