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控缆对线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09973.7 | 申请日: | 2011-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5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 发明(设计)人: | 宗德志;王灵贵;熊乐乐;于帆;郭灿杰;方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特别是一种电力控缆对线器。
二、背景技术
电缆对线,是用万用表或对线器对多芯电缆的各个线芯的两侧进行校对,确保每条线芯两侧的标号一致,现有技术是按图纸要求制作好每根线两侧套管标号后,在其中一侧首先确定套管编号并套好管标,然后用屏蔽线或接地网作基准线构成回路的原理,用万用表测量找出与之前一端对应的对侧线芯确定其标号同时检验线芯的可靠性,每次对一根,通过对讲机保持两侧对线人员联系,两侧人员配合依次完成所有线芯的校对,对目标线芯进行逐一反复测试,重复劳动多,两侧人员沟通繁琐,易失败,并且每次只能测试一个线芯,线芯切换时的与万用表端子的连接和解除连接也占用了大量时间,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当中,所使用电缆数量非常大,有时可能多达上百根需要校对,电缆线芯多,最多为24芯,对线效率低,耗时长等问题。
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电力控缆对线器,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对线装置效率低、重复劳动多、两侧对线人员沟通麻烦和对线易失败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壳体内有对线电路,所说的对线电路包括电源,电源的一端经导线与壳体一侧的插线端口相连,插线端口上插装有地线,电源与插线端口之间串联接有置于壳体上的开关,电源的另一端串联接有蜂鸣器,蜂鸣器的另一端并联接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发光二级管的发光体置于壳体上的固定孔内,并伸出壳体外部,壳体上端部有与多个发光二级管一一对应并相连的多个卡头。
本发明与多芯电缆的连接出口连接简单、迅速、可靠,目标线芯的标示直观准确,整体结构紧凑,制作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易于携带,抗干扰能力强,扩展性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对线电路的对线原理结构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图2给出,本发明包括壳体,壳体1内有对线电路,所说的对线电路包括电源2,电源2的一端经导线与壳体1一侧的插线端口3相连,插线端口3上插装有地线4,电源2与插线端口3之间串联接有置于壳体1上的开关5,电源2的另一端串联接有蜂鸣器6,蜂鸣器6的另一端并联接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发光二级管的发光体置于壳体1上的固定孔7内,并伸出壳体1外部,壳体1上端部有与多个发光二级管一一对应并相连的多个卡头8。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电源2为干电池或充电电池。
所说的壳体为方形空心体,有上下两部分构成。
本发明使用时,本侧手持对线器的人员将需校对的电缆芯一端全部接入对线器的各个接线卡头8内,对侧人员在对侧经共用导线9连接已套好管标的电缆芯的另一端,本侧人员将共用导线9的另一端与对线器的地线4相连,对线器瞬间指示出目标线芯,发光二极管的LED指示灯通过灯光标示出其位置,蜂鸣器6鸣响,表示电缆芯接入并且回路正常,然后根据对侧人员所报出的管标套上本侧线芯的标管,完成此电缆芯的校对,如此循环,由对侧人员开始下一电缆芯的校对,当有两个发光二极管的LED亮灯时,说明有两个电缆芯短路,对电缆芯进行短路检测。
本发明的卡头主要用于二次控缆的铜线或其他相类似的导线,可以一次将需校对的电缆芯全部接入对线器的各个接线卡头内,无需串入万用表,从而避免了线芯切换时连接过程耗费的大量时间,对应的声光指示装置对电缆芯的连通情况进行显示,测试简单、迅速、可靠,目标线芯的标示直观准确使用简单方便,易于携带,抗干扰能力强,扩展性好,效率能提高5-7倍以上,是电缆线对线装置上的创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未经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99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迎脸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蒸发器用的热交换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