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酸值的测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9534.6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5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谢远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9 | 分类号: | G01N21/79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400082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饱和 聚酯树脂 酸值 测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测试方法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玻璃纤维浸润剂用聚酯树脂酸值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对于不饱和聚酯树脂酸值的酸值测定中,通常按照国标GB2895-82的测定方法进行,本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甲苯危害性。
采用“甲苯-无水乙醇”混合溶剂(2∶1),甲苯具有以下的危害性:
【健康危害】:吸入或吞食有害,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蒸汽可能造成头痛、疲劳、晕眩、眼花、麻木、恶心、精神混乱、动作不协调,食入或呕吐时可能引起倒吸入肺部。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环境影响】:无明显的生物浓缩作用、具生物降解性。释放至土壤及水中,会挥发及进行生物分解,释放至空气中,会与氢氧自由基反应而衰减。
【物理性及化学性危害】:其蒸汽和液体易燃,液体会累积电荷,蒸气比空气轻会传播至远处,遇火源可能造成回火。高温会分解产生毒气,炎场中的容器可能会破裂、爆炸。
2、测试速度慢。
在实际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过程中,要求树脂的酸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合成后期,要通过频繁的酸值测定操作来确保树脂符合规定指标。如果测试速度慢,测出结果滞后,不能真实反应程度,生产就控制不好,所以提高测试速度就很重要。“甲苯-乙醇”对树脂溶解性差,溶化速度比较慢。特别是气温低的冬天,经常出现不溶颗粒,甚至需要加热才能溶化,加热后的溶液需要冷却后才能滴定,非常耗时,测试时间超过40分钟,影响测试结果。
3、观察不便
国标中选用“百里香酚蓝”作指示剂,有两种变色范围:(1)酸范围为pH1.2~2.8,由红色变黄色;(2)碱范围为pH值8.0~9.6,由黄变蓝色。标准中选用碱性范围变色。颜色由黄变为蓝,到等当点时变化不明显,不利于观察。而酚酞由无色变为红色,特明显,易于观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酸值的测定方法。
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酸值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聚酯树脂溶于无水丙酮溶剂中,用碱溶液配合指示剂进行滴定,根据滴定液的消耗量计算出酸值。
所述无水丙酮含水量低于0.1%。
所述指示剂为酚酞。
所述碱溶液为KOH乙醇溶液。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测试原理如下:
KOH与聚酯树脂中残留的酸或酸酐反应,利用消耗的KOH体积,计算出1g树脂中游离的(未反应的)酸所消耗的KOH毫克数。酸值越低,说明聚酯反应越完全。
KOH+R-CO-OH→R-CO-OK+H2O,指示剂在碱溶液微过量时变色,达到滴定终点。
本发明采用无水丙酮溶液替换有毒溶剂“甲苯”,溶化速度快(一般2~5分钟),不需加热,解决了甲苯对树脂溶解性差,温度低时溶解速度过慢的缺点,可以实现快速溶解,提高效率;同时其毒性远低于甲苯,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也可以减少员工的职业危害,员工的认可度更高。
酚酞指示剂变色范围:8.2-10.0,到达等当点时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相对于百里香酚蓝颜色由黄变为蓝,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为红色颜色很明显,易于观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实施例1
1.试剂
氢氧化钾(分析纯),无水乙醇,草酸(分析纯),丙酮(含水低于0.1%),酚酞(0.5%),蒸馏水。
2.仪器
烧杯(200ml);玻璃棒;容量瓶(500ml);锥形瓶(250ml)3个;碱式滴定管(25ml,分度值0.01ml);
电子称(百分位、万分位各一台)。
3.溶液配制
3.1 0.5%酚酞溶液(指示剂)配制
5g酚酞溶解于无水乙醇中,配成1L溶液。
3.2 0.1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配制
称量:用万分位电子称称约3.5g氢氧化钾,置于250ml的烧杯中;
溶解:用约150ml无水乙醇倒入烧杯中,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氢氧化钾完全溶解(若溶解效果不好,可多加点无水乙醇);
移容:将溶解好的氢氧化钾溶液移入500ml容量瓶中;其余补加无水乙醇定容至500ml,反复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95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