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软连接装置的双断点低压接触器触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8671.8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2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曹云东;刘晓明;来常学;孙鹏;侯春光;李静;赵鹤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50/54 | 分类号: | H01H50/54;H01H1/50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郭元艺 |
地址: | 110870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连接 装置 断点 低压 接触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双断点低压接触器触头结构。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一种自动化的控制电器,主要用于频繁接通或分断交、直流电路,具有控制容量大,可远距离操作,配合继电器可以实现定时操作,连锁控制,各种定量控制和失压及欠压保护。
现有用于生产中的交流接触器,包括一对触头,通常设置成静触头固定不动,动触头在导通电流的接通位置和切断电流的关断位置之间相对于静触头来回运动。一方面,在多次开断和闭合,没有电流或通有电流的触头由于机械或电的作用逐步磨损,表面渐渐凹凸不平。另一方面,触头接触处存在接触电阻,在正常接通工作和分断电流瞬间,触头会产生局部高温,长期使用之后,触头表面氧化。上述原因使触头之间不能完全良好接触,触头之间的接触电阻逐步增加,接触程度逐步降低,影响接触器的使用寿命和分断能力。当前使用的交流接触器,其电寿命往往远远小于机械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体积小,成本低,开断电压等级高,可以平衡两侧接触压力,达到触头之间有效紧密接触,同时实现触头表面自清洁功能,从而达到提高触头使用寿命的采用软连接装置的双断点低压接触器触头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采用软连接装置的双断点低压接触器触头结构,它包括第一静触头单元、第二静触头单元、第一动触头单元、第二动触头单元、弹性机构、联动装置、软连接及绝缘支架;所述第一动触头单元与第二动触头单元经软连接固定相接;所述弹性机构固定设于第一动触头单元与第二动触头单元之间;所述绝缘支架经联动装置与弹性机构固定相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发明弹性机构可采用片状弹簧结构。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发明在所述绝缘支架的端部分别设有凸起;在所述第一动触头单元及第二动触头单元上与上述凸起对应位置设有卡槽;所述绝缘支架的端部经凸起与第一动触头单元及第二动触头单元固定卡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第一动触头单元及第二动触头单元上可分别设有凹槽;所述弹性机构与凹槽卡接。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在所述联动装置的上端固定设有档杆;所述弹性机构与档杆固定卡接。
另外,本发明所述第一动触头单元及第二动触头单元的前端采用上翘结构。
其次,本发明所述第一静触头单元及第二静触头单元可采用U型结构。
再次,本发明所述第一静触头单元与第一动触头单元及第二静触头单元与第二动触头单元,于分断位置的仰角存在角度差。
本发明具有结构合理,紧凑,体积小,成本低,开断电压等级高,平衡双断点触头压力以及触头自清洁功能等特点,其动触头厚度为2~3mm,冲压成型,既保证强度又能减小重量,触头更替容易。另外,本发明触头之间可相对滑动,其助于减小接触电阻,提高触头的导电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动触头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支架俯视图。
图中:101、第一静触头单元;102、第二静触头单元;201、第一动触头单元;202、第二动触头单元;3、螺栓;4、片状弹簧;5、联动装置;6、软连接;7、绝缘支架;8、静触头螺栓;9、卡槽;10、凹槽;11、插孔;12、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采用软连接装置的双断点低压接触器触头结构,它包括第一静触头单元101、第二静触头单元102、第一动触头单元201、第二动触头单元202、弹性机构4、联动装置5、软连接6及绝缘支架7;所述第一动触头单元201与第二动触头单元202经软连接6固定相接;所述弹性机构4固定设于第一动触头单元201与第二动触头单元202之间;所述绝缘支架7经联动装置5与弹性机构4固定相接。
本发明弹性机构4可采用片状弹簧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86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