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7592.5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2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丁鹏;平抗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7/00;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以及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是利用夹在液晶分子上电场强度的变化,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控制透光的强弱来显示图像。一般来讲,一块完整的液晶显示面板必须有背光模组、偏光片、薄膜晶体管(TFT)下基板和彩色滤光板(CF)上基板以及由两块基板组成的盒中填充的液晶分子层构成。液晶显示屏是被动发光显示器件,也就是说,液晶基板本身不能发光,需要由背光模组来提供光源。所述背光模组通常由背板、光源、扩散板以及各种光学膜片组成。
一般的,背光模组按照光源的位置不同分为直下式和侧光式两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部,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的光线利用率较高,但是直下式光源发光会形成明暗交替的区域,因此需要雾度较高的扩散板和较大的灯箱距离来解决该问题,增加了背光模组的厚度。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的一侧,光源发射出来的光线通过导光板将线光源转换为面光源,以达到亮度和均匀度要求,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相对较低,但具有工艺简单,体积轻薄等优点。
请参考图1,其为现有的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源组11、下铁框16、反射片12、导光板13、胶框14以及光学膜片15,将胶框14组装于下铁框16上,接着将光学元件,例如反射片12、灯源组11、导光板13、光学膜片15装设于该胶框14内固定。就背光模组而言,下铁框16是提供背光模组及其结构强度的功能,而胶框14则是用以放置及固定光学元件例如反射片12、灯源组11、导光板13、多个光学膜片15。
目前,大多数液晶显示屏采用CCFL(冷阴极荧光)背光模组,受CCFL发光特性的限制,采用CCFL背光模组的液晶电视,其色彩还原性较差。随着LED(发光二级管)技术的发展,LED逐渐应用于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LED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具有色彩还原性好、对比度高、亮度高以及发光控制速度快的优点。如图2所示,申请号为200920049769.7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从背面至正面依次组合的金属保护外框1、反射片2、导光板3、扩散片4、下增光片5、上增光片6和遮光片7,所述导光板侧面设置有LED发光源组件,所述LED发光源组件由若干条LED灯串联在一起的灯串8与柔性线路板9焊接而成,所述LED发光源组件下还装设有胶框10。
然而,就背光模组的整体结构而言,光学元件可谓缺一不可,因此若要降低成本,则必须考虑采用其它元件来取代原有胶框,使其具备原胶框的置放及固定光学元件的结构与功能。因此,如何利用其它元件来取代背光模组的胶框,实乃相关业者待克服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以节省模具费用,降低背光模组厚度,并简化组装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下铁框以及设置于所述下铁框内的光源组、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所述光源组包括PCB以及设置于所述PCB上的LED,所述LED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两侧,所述PCB用以固定所述光学膜片组和液晶面板。
可选的,在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PCB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光学膜片组具有耳朵部分,所述光学膜片组的耳朵部分容纳于所述通孔内。
可选的,在所述的背光模组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PCB和液晶面板之间的缓冲物。所述缓冲物为胶条。
可选的,在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PCB的厚度为3mm~10mm。
可选的,在所述的背光模组中,还包括一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下铁框内,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
可选的,在所述的背光模组中,还包括一上铁框,所述上铁框覆盖于所述液晶面板上并包覆于所述下铁框的侧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面,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省略了胶框,其是直接利用光源组的PCB来固定光学膜片组和液晶面板,从而节省了模具费用,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厚度,并可简化组装步骤。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75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