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气放散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6749.2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8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程华;朱伟明;姜文豪;高惠敏;崔化师;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1/02 | 分类号: | F17D1/02;F17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064404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气 放散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冶金企业煤气零放散的煤气放散系统。
背景技术
冶金企业通常需要对煤气进行放散,现有的煤气放散系统如图1所示,通常是由煤气管网5依次连接放散蝶阀4、放散调节阀3之后,利用连接管2连接至放散烟囱1,从而使煤气得以放散。应用该放散系统时,放散调节阀3自身存在缺陷,即使放散调节阀3保证100%全关,它也存在泄露量;况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防止放散调节阀3因为长期不用而在突然动作时打不开,放散调节阀3通常都不会100%全关,而是会留有3%~5%的开度,这就必然会存在煤气泄漏而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高炉煤气在放散过程中,需要有焦炉煤气做伴烧,以点燃高炉煤气,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由于煤气燃烧而释放的CO2。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过改变连接管与放散烟囱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而实现冶金企业煤气零放散的煤气放散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煤气放散系统包括水封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压力调节系统;所述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压力调节系统分别连接于所述水封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水封系统包括煤气入口管、上部弯头、下部横管、缓冲罐和烟囱,所述煤气入口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部弯头的壁上,所述上部弯头其中一个折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下部横管的壁上,所述上部弯头另一个折弯穿过所述缓冲罐并被所述缓冲罐截断后的末端连接于所述烟囱的壁上,所述下部横管的一端是自由端,所述下部横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缓冲罐的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供水系统包括上水管,所述上水管的截门旁边还设有上水管旁通截门。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系统包括下部排水器,所述下部排水器连接于所述下部横管的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压力调节系统包括多个溢流管,所述多个溢流管中每个溢流管都有一端连接于所述缓冲罐的壁上,所述多个溢流管与所述缓冲罐的连接端以高低排布。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管为“S”形,由所述“S”形溢流管下半圆最高点与上半圆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形成的压力大于放散煤气的击穿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连接于集水槽。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管上连接有排气管。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管上还连接有排污管。
本发明提供的煤气放散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煤气放散系统在现有放散系统的连接管和烟囱之间增设了水封系统,并在该水封系统上连接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压力调节系统,从而克服了现有的放散系统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能够实现煤气零放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煤气放散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气放散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深入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气放散系统包括水封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压力调节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压力调节系统分别连接于水封系统。
其中,水封系统包括煤气入口管9、上部弯头8、下部横管12、缓冲罐7和烟囱1,煤气入口管9的一端连接于上部弯头8的壁上,上部弯头8其中一个折弯的一端连接于下部横管12的壁上,上部弯头8另一个折弯穿过缓冲罐7并被缓冲罐7截断后的末端连接于烟囱1的壁上,下部横管12的一端是自由端,下部横管12的另一端连接于缓冲罐7的壁上。
其中,供水系统包括上水管10,上水管10的截门旁边还设有上水管旁通截门11,以有效地控制上水量,消除上水管10不能很好地控制上水流量的缺点。
其中,排水系统包括下部排水器13,下部排水器13连接于下部横管12的壁上。
其中,压力调节系统包括多个溢流管,本实施例中,压力调节系统包括2个溢流管14,每个溢流管14都有一端连接于缓冲罐7的壁上,2个溢流管与缓冲罐7的连接端以高低排布,以满足不同放散煤气的不同压力。
其中,溢流管14可以为“S”形,由该“S”形溢流管14下半圆最高点与上半圆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形成的压力大于放散煤气的击穿压力,以避免放散煤气从溢流管14处放散,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中,每个溢流管14的另一端连接于集水槽16,以利于对溢流管14中的水进行收集。
其中,每个溢流管14上连接有排气管15,以避免由于缓冲罐7内水面下降过快而导致虹吸现象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未经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首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67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