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组分原料的单层针织物的复合成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5140.3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3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周亚利;杨泽彬;余阳;张宇;吴秀文;费楷;唐明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D04B1/00 | 分类号: | D04B1/00;D04B15/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分 原料 单层 针织物 复合 成型 方法 | ||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层针织物的成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两面为不同原料的多组分原料的单层针织物的复合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单层针织物均使用一种原料的纱线进行编织,所以得到的针织物的两面均为同一面料、同一外形、同一色彩,使单层针织物的整体美观度和整体舒适度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不能满足单层针织物双面具有不同物理特征的使用要求,其应用范围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两面为不同原料的多组分原料的单层针织物的复合成型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使用双孔导纱器垫纱,在单层针织纬编大圆机上进行成圈编织复合成型;不同原料的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分别穿过所述双孔导纱器的孔,所述第一纱线穿上孔,所述第二纱线穿下孔;在成圈编织过程中,调节所述双孔导纱器的位置和角度,使所述第一纱线的垫纱横角为6°—15°、垫纱纵角为35°—45°,所述第二纱线的垫纱横角为1°—5°、垫纱纵角为20°—30°。
本发明将双组分或多组分原料,在单层针织大圆机上,采用同编织系统的添纱输入方式,通过针筒织针的成圈编织完成双组分或多组分原料在同一单层针织面料上的复合成型。
进一步,所述第一纱线的垫纱横角为8°—12°、垫纱纵角为38°—42°,所述第二纱线的垫纱横角为2°—4°、垫纱纵角为22°—28°。
作为最佳方案,所述第一纱线的垫纱横角为10°、垫纱纵角为40°,所述第二纱线的垫纱横角为3°、垫纱纵角为25°。
更进一步,在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上增加不同的张力,使所述第一纱线位于所述第二纱线的上方。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纱线上增加6g的张力,在所述第二纱线上增加4g的张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本发明,使单层针织物的两面拥有不同的原料,形成添纱效果,从而达到不同的复合效果,满足了单层针织物双面具有不同物理特征的使用要求,使单层针织物具有更美的外观、更好的舒适性和更广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垫纱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单层针织物的编织过程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所述单层针织物的编织过程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所述单层针织物的编织过程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发明所述单层针织物的编织过程示意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使用双孔导纱器1垫纱,在单层针织纬编大圆机(图中未示出)上进行成圈编织复合成型;不同原料的第一纱线2和第二纱线3分别穿过双孔导纱器1的孔,第一纱线2穿上孔,第二纱线3穿下孔;在成圈编织过程中,调节双孔导纱器1的位置和角度,使第一纱线2的垫纱横角为10°(也可为6°—15°之间的其它角度)、垫纱纵角为40°(也可为35°—45°之间的其它角度),第二纱线3的垫纱横角为3°(也可以为1°—5°之间的其它角度)、垫纱纵角为25°(也可以为20°—30°之间的其它角度)。
如图1所示,在第一纱线2上增加6g的张力,在第二纱线3上增加4g的张力,使所第一纱线2位于第二纱线3的上方。
本发明所述单层针织物的编织过程如下,图中,用黑色圆(或长方形)表示第一纱线2,用白色圆(或长方形)表示第二纱线3:
如图2所示,织针5上升,由于垫纱角度的差异,第二纱线3先到达下侧,紧靠针舌上,第一纱线2停在较上的位置;
如图3所示,织针5下降,针舌上的第二纱线3将第一纱线2挤到靠外面;
如图4所示,织针5上升,第一纱线2和第二纱线3压在针舌上,第一纱线2在上,第二纱线3在下,并下滑到针托;
如图5所示,织针5下降,第一纱线2先升起,第二纱线3后升起,针舌关闭,第一纱线2和第二纱线3经针钩部位滑到针头后面,形成第二纱线3在前面、第一纱线2在后面的添纱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51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扶梯
- 下一篇:一种堆高机及其吊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