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5006.3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9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宏;卢章平;杨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7/18 | 分类号: | B01F7/18;B01F3/10;B01F15/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桨叶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可以有效加热粘稠液体。
背景技术
粘稠液体导热性和流动性都很差,加热时非常容易产生局部高温,导致液体变性。典型的粘稠液体有在航天航空领域有重要应用的胶水,需要在一定温度下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此时必须对胶水进行加热并保持恒温,但是胶水等粘稠液体采用普通的加热方法效率低,容易发生粘底现象导致胶水性能恶化,严重影响了材料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可以克服普通加热方法效率低,容易发生粘底现象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罐1、空腔式桨叶2、桨叶杆3、电加热膜4、导线5、导热绝缘油6、桨叶转轮15、转动带21、电机转轮22、电机及减速装置23、火线杆7、零线杆8、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17,所述空腔式桨叶2位于桨叶杆3下端,空腔式桨叶2的内腔中固定有电加热膜4,空腔式桨叶2的内腔与桨叶杆3内腔相连并填充导热绝缘油6,电加热膜4与导热绝缘油6接触,并通过导线5与火线杆7,零线杆8,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17相连形成一个电流回路;桨叶转轮15位于桨叶杆3上部,通过转动带21与电机转轮22 相连接,电机转轮22固定在电机及减速装置23上,随着电机及减速装置23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带动空腔式桨叶2和桨叶杆3作旋转搅拌运动。
所述空腔式桨叶2与水平面保持15-30度,沿圆周均布在桨叶杆3下端。
还包括温控器12,温控器12位于在加热罐1侧壁下方,为火线电极16和零线电极17提供温度调节的开关信号。
还包括火线电极圆弧接触面26、零线电极圆弧接触面27,所述火线杆7固定在零线杆8的内腔中并相互绝缘,火线杆7与火线电极16上的火线电极圆弧接触面26接触,零线杆8固定在桨叶杆3顶部端面并保持绝缘,零线杆8与零线电极17上的零线电极圆弧接触面27接触。
还包括轴承座9、轴承挡肩28、底端轴承10、轴承内圈垫块13和顶端轴承11,所述轴承挡肩28与底端轴承10的内圈端面接触,桨叶杆3外径与底端轴承10、轴承内圈垫块13、顶端轴承11和电机转轮22的内径相配合;轴承座9底部端面与底端轴承10的外圈端面接触,轴承座9的内径与底端轴承10和顶端轴承11的外径相配合。
还包括基座24和基座杆25,轴承座9和电机及减速装置23固定在基座24上,基座24与基座杆25滑动配合,基座24可以在基座杆25上升降并固定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加热元件在加热过程中与粘稠液体是旋转动态接触,并同时作搅拌装置使用,加热均匀无死角。另外直接与粘稠液体接触的加热元件采用通过导热绝缘油为媒介的间接加热法,温度均匀无局部高温现象。由于基座与基座杆是滑动配合,且轴承座可从基座上拆下来去清洗,因此该装置的可拆卸性能和可清洗性能也很理想。本发明结构简单,效果显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总体示意图。
图2为空腔式桨叶、电加热膜、导热绝缘油相关示意图。
图3为火线杆、零线杆、火线电极和零线电极部分示意图。
图4为桨叶杆轴侧图。
图5为空腔式桨叶和桨叶杆部分剖视图。
图6为粘稠液体桨叶式加热装置主要部分半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50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