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装置壳体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2600.7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5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朱炳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装置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装置壳体,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快速拆卸功能的移动装置壳体。
背景技术
未来携带型电子装置的硬件趋势,是朝向轻、巧、薄等概念,因此制造厂商必须在一定可用的产品空间内设计出轻、薄、短、小等特色的产品,如近年流行的平板计算机。相较于传统的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其优势在于体积极小,但其功能却与笔记型计算机相近,且平板计算机让使用者运用触控方式于其显示屏幕上输入指令,因而减少了设置键盘的容置空间,藉此平板计算机与传统的笔记型计算机相比产生了轻巧及易于携带等优点,甚至使用者只要将平板计算机拿在手上即可轻松操作。通过上述优点,平板计算机开始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各家厂商无不研发平板计算机来满足顾客的强烈需求。
以一般现有平板计算机的结合结构来说,是利用多个锁固元件,例如金属螺丝或铜钉来结合上下壳。除此之外,也使用各种胶状物质来黏合固定平板计算机的各框体和壳体。然而,使用金属螺丝或铜钉作为锁固元件虽然具有高固定性的优点,然,金属螺丝重量较重且成本较高,却提高了制造成本及增加重量,而无法达到硬件结构轻薄短小和低成本的功效。再者,使用螺丝以固定和拆卸结合结构时,必须使用多个操作人员,分别运用自动或手动工具来组装和拆卸,如此会降低组装效率和提高单位人事成本,于维修时也会降低拆卸效率。另外,如采用胶状物质来结合框体和壳体,一旦结构结合后,即无法完成拆卸,如欲强拆此结合结构,容易破坏原先的结合结构,且胶状物质的黏性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而降低结合结构的固定性和完整性。
总而言之,近年平版计算机突起,各家制造商都强调尺寸的大小及重量,在有效的空间中各家制造商的元件大都类似,而如何将平版计算机的重量减至最轻,同时又能降低成本,并提高组装效率,将成为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装置壳体,藉以解决现有拆卸困难、重量重、成本高及组装速率慢等问题。
本发明所揭露的一种移动装置壳体,其包括一前壳及一后壳。前壳包括一立柱及至少二卡勾,立柱自前壳的一第一表面向外延伸,至少二卡勾分别设于立柱的一侧缘。后壳以可脱离方式连接前壳,后壳包括一突出部及一施力部,突出部突出设置于后壳的一第二表面,突出部形成一穿孔贯穿后壳,突出部包括至少二扣合件,分别设置于穿孔的一端。扣合件以可脱离方式分别结合固定卡勾,同时,第一表面面对第二表面。施力部设于穿孔内,施力部包括至少二悬臂,施力部通过至少二悬臂分别连接扣合件。当一外力施于施力部时,至少二悬臂推动至少二扣合件远离卡勾,藉以使至少二卡勾脱离于至少二扣合件。
本发明所揭露的一种移动装置壳体,通过立柱和卡勾与突出部的扣合件的结合方式,即能轻易组装前壳及后壳。另外,利用施力部、悬臂及扣合件的连接关系,通过外力从施力部按压,使后壳脱离于前壳的卡勾,而能轻易拆卸前壳及后壳。为此,移动装置壳体利用卡勾方式结合,使移动装置壳体达到轻量化、组装与拆卸方便及降低材料成本等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壳体的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前壳与后壳的局部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装置壳体的局部配置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后壳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后壳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剖视作动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剖视作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前壳与后壳的局部配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后壳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100’前壳
110 显示区域
120 第一表面
200,200’后壳
220 第二表面
300 外盖
400 立柱
410 卡勾
420 侧缘
500 结合件
510 施力部
520 突出部
530 悬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26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