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发热的陶板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0733.0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4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万锦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锦标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F24D19/00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崔雪花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热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可发热的陶板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建筑陶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挤出成型陶板制造技术是现有陶板全套生产技术的核心所在,在陶板领域比较成熟,原理是通过专用真空挤出机,将配制好的原料挤制成型陶板砖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密度一致,强度高,不易变形。但现有的陶板只是一种装修材料,只具有装修装饰的效果,并不具有发热功能。
碳晶发热供暖技术是一种新型电热辐射供暖技术,是由碳晶电热模块组(集成硬质保护罩、碳晶电热板元件、高密度保温隔热材料、铝质反射膜)、温度控制器、电源线组成的供暖技术系统,是典型的精确供暖产品系统。碳晶发热供暖的制热原理是将碳晶发热集成板铺设安装在地面饰材以下。碳晶板在电场作用下,碳晶分子做布郎运动产生热量,碳晶板会大量产生向上的远红外波,对室内物体进行制热,同时碳晶板面温度升高,不断通过紧贴碳晶板的地面材料,将热量均匀传递到地板或地砖表面。但将碳晶发热集成板铺设安装在地面饰材以下具有安装维修不便,安装过程中易损坏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发热的,集取暖装饰于一体的可发热的陶板及其制作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发热的陶板,包括中空建筑陶板和碳晶发热集成板,所述的碳晶发热集成板固定在中空建筑陶板的内部。
所述的碳晶发热集成板包括保护罩、碳晶发热薄膜和保温层,所述的碳晶发热薄膜固定在保温层上方,碳晶发热薄膜和保温层一起固定在保护罩内部。
所述中空建筑陶板中心的通孔为方形通孔。
一种制作可发热的陶板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第一步,制作中空建筑陶板;
第二步,制作与中空建筑陶板中空部分相适应的碳晶发热集成板;
第三步,将第二步制作的碳晶发热集成板固定到所述的中空建筑陶板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碳晶发热集成板固定于陶板的中空部分中,使得具有装饰功能的陶板也具备了发热功能。
2、本发明一种可发热的陶板可用于安装地暖或墙暖,其发热面积大,热场均匀,温度效应好,不污染环境,是很好的取暖设备。
3、本发明用于安装地暖或墙暖时,可以按实际情况在需要发热的位置安装本可发热的陶板,在不需要发热的位置安装普通的中空建筑陶板,即可以任意选择供暖的区域和大小,有很强的灵活性,且中空建筑陶板不会因受热而变形,耐用性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可发热的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可发热的陶板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本发明一种可发热的陶板制作成的供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中空建筑陶板,2为碳晶发热集成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可发热的陶板,包括中空建筑陶板1和碳晶发热集成板2,所述的碳晶发热集成板2固定在中空建筑陶板1的内部。
所述的碳晶发热集成板2包括保护罩、碳晶发热薄膜和保温层,所述的碳晶发热薄膜固定在保温层上方,碳晶发热薄膜和保温层一起固定在保护罩内部。
所述中空建筑陶板1中心的通孔为方形通孔。
一种制作可发热的陶板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第一步,制作中空建筑陶板1;
第二步,制作与中空建筑陶板1中空部分相适应的碳晶发热集成板2;
第三步,将第二步制作的碳晶发热集成板2固定到所述的中空建筑陶板1中。
中空建筑陶板1中心的通孔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碳晶发热集成板2的形状与其相适应即可。中空建筑陶板1长为600mm,宽为300mm,厚为16mm,中心方形通孔的尺寸为:长580mm,宽280mm,高8mm。
本发明中,制作中空建筑陶板1和碳晶发热集成板2的方法,多个碳晶发热集成板2之间的连接方法等均为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锦标,未经万锦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07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