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0136.8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3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靳向阳;张可刚;包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10 | 分类号: | B22C9/10;B22C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缸 盖砂芯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缸盖铸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柴油机的气缸盖结构复杂,尺寸精度要求严,尤其对于气道和水腔之间的壁厚要求不得小于8mm,因此,在汽缸盖的铸造加工过程中,对于汽缸盖砂芯之间的铸造定位要求很高。
如图1所示,下水腔砂芯10用于成型柴油机汽缸盖的下水腔,该下水腔砂芯10的边沿处具有一个巴掌状砂芯101,为了固定下水腔砂芯10,在下水腔砂芯10的边缘处还设置有具有两个水平的圆柱芯头102,在巴掌状砂芯101上设置有一个竖直的圆锥芯头102。
在铸造过程中,下水腔砂芯10上的圆柱芯头102和圆锥芯头分别与汽缸盖砂型配合固定。
在进行本发明的研究过程中,发明人发现采用上述现有的下水腔砂芯固定工艺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由于下水腔砂芯10具有一个结构复杂的巴掌状砂芯101,只具有两个圆柱芯头102和一个竖直的圆锥芯头103,在铁水浇注过程中,巴掌状砂芯101受铁水冲击和上浮力而漂移,造成汽缸盖的下水腔与气道间的壁厚减小,严重时造成下水腔与气道间产生透皮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汽缸盖砂芯中的下水腔砂芯固定不牢,成型产品不合格的技术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用于固定在汽缸盖砂型上,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用于压卡在下水腔砂芯的巴掌状砂芯的上端部。
如上所述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所述固定杆为螺纹杆,该螺纹杆的螺纹端部用于压卡在下水腔砂芯的巴掌状砂芯的上端部。
如上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所述固定杆一端具有圆台,所述圆台的直径小于所述固定杆主体的直径;
所述圆台用于压卡在下水腔砂芯的巴掌状砂芯的上端部。
如上所述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所述固定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杆平行压卡在下水腔砂芯的巴掌状砂芯的上端部。
本发明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通过固定杆压卡在下水腔砂芯的巴掌状砂芯上,在铁水浇注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下水腔砂芯位置移动,保证气道与下水腔之间的壁厚满足设计要求,提高铸件产品的制造精度和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汽缸盖砂芯中的下水腔砂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安装后的一个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安装后的另一个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安装后的一个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安装后的另一个立体图。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杆1,固定杆1的一端用于固定在汽缸盖砂型40上,固定杆1的另一端用于压卡在下水腔砂芯10的巴掌状砂芯101的上端部,通过固定杆1和下水腔砂芯10上的两个圆柱芯头102共同将下水腔砂芯10固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1的材料与汽缸盖的材料相同,固定杆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为了定位固定杆1,可以将汽缸盖砂型40一部分设置成与汽缸盖砂型40活动搭接的活砂型20,活砂型20与汽缸盖砂型40的接触部具有固定槽,两个固定杆1的一端分别安装在固定槽内,使得两个固定杆1的另一端平行压卡在下水腔砂芯10的巴掌状砂芯101的上端部,通过四点固定,使得下水腔砂芯10更加稳固。固定杆1的端部与气道砂芯30留有一定间隙,避免气道与下水腔连通。
在铁水浇注过程中,固定杆1压卡在下水腔砂芯10的巴掌状砂芯101上部,固定杆1与下水腔砂芯10上的两个圆柱芯头102共同将下水腔砂芯10固定,防止铁水冲击使得下水腔砂芯10产生漂移,避免下水腔砂芯10向气道砂芯30方向移动。浇注完成后,将固定杆1露在铸件外部的部分去除,固定杆1压卡巴掌状砂芯101的部分留在铸件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汽缸盖砂芯固定装置,通过固定杆1压卡在下水腔砂芯10的巴掌状砂芯101上,在铁水浇注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下水腔砂芯10位置移动,保证气道与下水腔之间的壁厚满足设计要求,提高铸件产品的制造精度和成品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01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