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流控管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97156.4 | 申请日: | 2011-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7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颖昳;刘茜宇;蒋兴宇;张伟;赵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王勇 |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流控 管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微流控管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在微管道中控制气体和流体的技术。管道的尺寸分布可以从微米到毫米,微流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析中。
常规的微流控芯片中微管道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
1.通过光刻制备模板,再使用热塑性聚合物进行翻模得到表面具有微管道的芯片;
2.使用机械加工对聚合物板进行钻刻;
3.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刻蚀,得到表面具有微管道的玻璃和硅片等。
其中方法1中的光刻方法制备精度可以达到10微米,但是需要在超净间中操作,并且需要光刻胶和光刻机等昂贵的设备。方法2中的机械加工的方法需要精确控制的机械加工中心,仪器复杂。方法3中的化学刻蚀的方法需要使用腐蚀性很强的液体,对人体伤害大,并且腐蚀速度慢,腐蚀能力有限,无法精确控制。
另外,以上的常规芯片制备方法都是在特定材料的表面进行微加工(如聚合物,玻璃,硅片),过程复杂,需要专业操作人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管道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无需复杂、昂贵的设备,且无需对人体伤害的腐蚀物质,不需要专业人员也可以操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流控管道,包括:
底板;
薄片状材料,具有弯折变型部分,该薄片状材料粘合到所述底板上,使该薄片状材料的弯折变型部分与所述底板围成封闭的管道。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流控管道,其中所述薄片状材料是通过折叠或压印而弯折变型的。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流控管道,其中所述薄片状材料为透明胶带、双面胶、表面具有防水薄膜的纸张、包裹有明胶的聚乙烯无纺布薄膜、蜡纸、聚四氟乙烯薄膜、聚偏氟乙烯薄膜、金属薄膜或聚合物薄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流控管道,其中当采用折叠的方式时,所述薄片状材料为可折叠的材料,以及当采用压印的方式时,所述薄片状材料为能够被压印成型的材料。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流控管道,其中所述微流控管道的截面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梯形、倒梯形或长方形。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流控管道,其中所述底板的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四氟乙烯、玻璃、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硅片或聚乙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上述微流控管道的方法,包括:
1)使薄片状材料弯折变型;
2)将该薄片状材料粘合到底板上,并使该薄片状材料的弯折变型部分与所述底板围成封闭的管道。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制造方法,其中步骤1)包括:通过折叠或压印使薄片状材料弯折变型。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薄片状材料具有粘性,步骤1)包括将该具有粘性的薄片状材料粘贴到保护层上,使该薄片状材料弯折变型后,再将保护层撕去。
本发明提供的微流控管道,制备方法简单,并且将之前无法方便加工成微流控管道的金属,胶带,纸等材质也加工形成微管道,与常规方法相比还可以使用更少的芯片材料。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微流控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微流控管道中的透明胶带的折痕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微流控管道的带有折痕的透明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微流控管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微流控管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微流控管道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弯折变型后的薄片状材料与底板相结合,使薄片状材料的弯折变型部分与底板之间围成封闭的微流控管道。例如可通过折叠、压印等方式使薄片状材料弯折。该薄片状材料例如包括聚合物薄膜、胶带、金属薄膜、纸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流控管道,如图1所示,包括:
聚二甲基硅氧烷底板2;
透明胶带1(型号为ScotchTransparent Tape 600),具有多条折痕,且沿折痕处凸起成三角形,该透明胶带粘结到聚二甲基硅氧烷底板上,且凸起的三角形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底板形成封闭的微流控管道,该微流控管道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1mm。
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流控管道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71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