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397011.4 | 申请日: | 2011-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1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袁明辉;张磊;王贇;巩艳庆;施伟斌;李瑞祥;乐燕芬;苏胜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B17/00 | 分类号: | H04B17/00;H04W84/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干扰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测试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的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由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以无线方式通信的自组织网络。这些微型传感器节点具有一定的感知、通信、计算能力,能够实现各种数据采集和实时控制。
为了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需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测试。现有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的系统有哈佛大学开发的MoteLab平台,俄亥俄州大学开发的Kansei平台、Crossbow公司开发的MoteWorks平台。
MoteLab平台的节点形式单一,其网络规模较小,扩展性不强,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除了通过射频模块进行无线传输外,还需要通过串口将数据传送至以太网,这会增加了传感器节点CPU的负担。
Kansei平台通过便携网络在真实环境中采集数据,采用实际节点与理论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拟方法,扩展了网络的规模,增强了测试效果,但混合模拟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单个侦听节点无法全面监测整个网络。
MoteWorks平台中,节点采集的数据和测试数据都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占用了信道的带宽,对被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过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被测网络无干扰,能通过单个侦听终端全面监测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包括监测主机、以太网络,及至少一个测试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串行转以太模块,所述串行转以太模块设有一串行通信接口、一以太网络接口;
所述监测主机经网线连接以太网络;
所述各测试终端分散布设在被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每个测试终端均设有射频接口及串行通信接口,各测试终端的射频接口分别连接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各传感器节点,各测试终端的串行通信接口各经通信线缆分别接到各串行转以太模块的串行通信接口;
各串行转以太模块的的以太网络接口各经网线分别接到以太网络。
本发明提供的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采用有线方式构建测试网络,而且测试网络与被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相互独立,不占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和通信信道带宽,对被测网络的通信过程无干扰,并能通过单个测试终端全面监测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中的测试终端所构建的数据包格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非干扰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系统,包括监测主机1、以太网络3,及至少一个测试终端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串行转以太模块4,所述串行转以太模块4设有一串行通信接口、一以太网络接口;
所述监测主机1经网线连接以太网络3;
所述各测试终端2分散布设在被测无线传感器网络5中,每个测试终端2均设有射频接口及串行通信接口,各测试终端2的射频接口分别连接无线传感器网络5中的各传感器节点,各测试终端2的串行通信接口各经通信线缆分别接到各串行转以太模块4的串行通信接口;
各串行转以太模块4的的以太网络接口各经网线分别接到以太网络3。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测试终端为现有技术,包括射频接收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时钟模块和通信模块;射频接收模块负责接收周围环境中传输的数据包,数据预处理模块对射频接收模块接收的数据包进行预处理,创建适合在以太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格式,时钟模块负责提供精准的时间信息,通信模块负责将预处理后的数据通过以太网络上传给监测主机,并接收及执行监测主机发送的命令,测试终端采用了内置有射频模块的型号为CC2430的微处理芯片作为微控制器,并采用镍氢电池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70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