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红菌浸膏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4487.2 | 申请日: | 201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6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康;杨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06 | 分类号: | A61K36/06;A61P1/04;A61P19/02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媛德 |
地址: | 671000 云南省大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红菌 浸膏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红菌浸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B.et.Br)Sacc)属子囊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是寄生在竹叶梗部的一种天然菌,产于云南丽江等地区,民间常用它泡酒内服治疗胃痛及关节炎,药材市场上有干燥的竹红菌出售。为提高竹红菌的使用药效,现有技术采用乙醇热回流提取的方法将竹红菌制备成竹红菌浸膏,如中国专利竹红菌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公开号:CN1284494A,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公开了一种竹红菌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该法以竹红菌粗粉为原料,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入75~85%的乙醇热回流,强制循环,提取两次,合并两次提取液于真空罐内回收乙醇至浓缩液比重为1.1~1.4,加入4~6倍重量的丙酮趁热搅拌回流8~15分钟后,静置冷却至室温,过滤并回收丙酮即得竹红菌提取物。该方法由于采用乙醇热回流方法,操作较麻烦,也不利于节能,而且该方法采用有毒性的丙酮来作提取剂,因此生产安全性降低。
此外,目前在市场上能购进的竹红菌子座直径为3~12mm,明显小于7~20 mm,子座内部多为浅粉红色,达到深红色只占10~20%,原料质量明显下降,含量降低,采用现有技术乙醇热回流提取方法,其提取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收得率高,而且安全性提高、比较节能的竹红菌浸膏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1、一种竹红菌浸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顺序的步骤组成:
(1)备料:精选竹红菌;
(2)粉碎:将竹红菌粉碎成粗颗粒或粗粉;
(3)冷浸提取:将粉碎成粗颗粒或粗粉的竹红菌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4~6倍量重量的90%以上乙醇分别冷浸2~3次,每次12~24小时;
(4)浓缩:合并提取液于真空罐内回收乙醇至浓缩液比重为1.2~1.6,即制得竹红菌浸膏。
所述步骤(1)所述的精选竹红菌子座直径为10~12mm,子座内部深红色占15%~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采用90%以上乙醇冷浸提取的方法,工艺步骤只有粉碎和冷浸提取两步,比现有技术步骤减少,提取时浓缩快,浸膏含水量较低,性状和外观较好,而且收得率较高;由于不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乙醇加热回流方法,因此操作简单,比较节能;由于不选用丙酮等有毒性的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因此本发明的提取方法安全性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不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
以市售的竹红菌为原料,竹红菌子座直径为10mm,子座内部深红色占15%,将其粉碎成粗颗粒;称取竹红菌粗颗粒250kg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90%乙醇分别冷浸两次,竹红菌与乙醇的重量比为1:11,第一次5倍量24小时,第二次6倍量24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于真空浓缩罐内回收乙醇至浓缩液比重为1.2(80℃下测得),即得竹红菌浸膏,竹红菌浸膏中竹红菌甲素含量及其紫外和可见光区扫描特征见表1。
实施例2
以市售的竹红菌为原料,竹红菌子座直径为12mm,子座内部深红色占18%,将其粉碎成粗粉;称取竹红菌粗粉250kg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95%乙醇分别冷浸3次,竹红菌与乙醇的重量比为1:12,第一次4倍量12小时,第二次4倍量12小时,第三次4倍量12小时,合并3次提取液于真空浓缩罐内回收乙醇至浓缩液比重为1.6(80℃测得),即得竹红菌浸膏。竹红菌浸膏中竹红菌甲素含量及其紫外和可见光区扫描特征见表1。
现有技术惯例
以市售的竹红菌为原料,竹红菌子座直径为10mm,子座内部深红色占15%,将其粉碎成粗粉;称取竹红菌粗粉250kg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80%的乙醇热回流,竹红菌与乙醇的重量比为1:12,第一次6倍量2小时,第二次6倍量2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滤液于真空浓缩罐内回收乙醇至浓缩液比重为1.1,加入5倍量的丙酮趁热搅拌回流15分钟后,静置冷却至室温,过滤,回收丙酮后得竹红菌浸膏。竹红菌浸膏中竹红菌甲素含量及其紫外和可见光区扫描特征见表1。
表1 竹红菌浸膏中竹红菌甲素含量及其紫外和可见光区扫描特征。
实施例1和2及现有技术惯例的扫描特征是在200—700nm扫描,观察在紫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情况。实验是通过TU-1800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得,波长宽度为1nm,采样间隔为0.20 nm。从表1可看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最大吸收波长是464 nm,与标准465 nm相吻合,竹红菌甲素含量达到4.4~4.9%;现有技术惯例采用现有技术的乙醇热回流提取方法,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61nm,与标准值有微小偏移,竹红菌甲素含量只有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44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结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 下一篇:玻纤增强聚苯醚聚丙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